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
2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大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 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天下之变局”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秦汉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三: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4)综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趋势。
2018-10-16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纵观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展进程,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地方行政机构的层级越高变化越大
B.高层级行政区划由考核机构演变而来
C.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机制
D.在划分行政区时始终以山川形势为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通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中国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在此之前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编自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地方行政体制设计安排是否合理,关系到国家的统治权力是否完整,也关系到地方政治是否安定和能否按划一的规程进行正常运转。秦代已形成了一套系统地方管理体制,对以后各代的地方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素娜《浅析秦代的地方管理体制》

材料三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政治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系统地方管理体制”。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6 . 先进的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请阅读下列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汉书》


(1)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就建立,并创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材料一中,制度发生什么变化导致“天下为公”变成了“天下为家”?“天下为家”是以哪一朝代开始的?
(2)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新的制度,巩固了统治。材料二说明西周实行什么制度?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3)汉承秦制,但又有所创新。材料三中的“朕”是汉朝的哪一位皇帝?材料说明他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发挥了什么作用?
2022-02-1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太平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它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
(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