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商朝的内外服制规定,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周天子控制王畿地区,其他地区分封给贵族建立诸侯国。两者对国家治理的相同之处是(     
A.都有制约君主权力的作用B.都重视权力与血缘相结合
C.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都是国家权力结构的体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但这种变革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演进轨迹。

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趋势

时期政治制度变迁特征概要说明
夏商周贵族政治时代殷商确立了封建制和较完备的宗法制;周朝的分封制与宗法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政治和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
春秋战国官僚制帝国过渡时代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崩溃。
秦朝汉朝开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时代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制度,汉代巩固。
三国魏晋南北朝贵族与皇权并行时代官僚门阀化和地方政治豪强化。
隋唐大一统官僚帝制走向成熟的时代隋唐像是一对扣得很紧的锁链。前一个创制,后一个继承,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的制度转变
宋朝政治制度繁杂的时代
矫五代之弊,重视权力的分散和制衡,但矫枉过正,形成了机构庞杂、人员臃肿,效率低下的政府体系
以上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趋势示意图,请从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图中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3 . 据卜辞考订,商朝产生了十七世二十九王,由弟继位或堂弟继位现象者为七世十二王,而父子相继现象者为十世十七王。这表明商代
A.政治局势动荡不已B.家族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C.宗法制度已具雏形D.王位继承制度尚未形成
2021-04-23更新 | 645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BEST合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谈一谈】

在商代,本族即所谓内服,臣服于自己的其他部落氏族即所谓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管理,在中央政权下设“百姓”从事基层性的管理事务;外服则分封原部落或氏族的首领,由其自行管理。如商代时在西方分封姬周,就是外服的分封之例。当时,商王室在本族内服的统治还较为严谨,但外服诸侯与中央的关系则十分松散。一般来说,外服官对于商王室,只承担缴纳贡赋、随王出征、祭奉商祖这几种义务,商王则有保护外服诸侯的责任。至于外服区域内的政治、行政与管理,商王不加干涉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谈谈商朝内服与外服之间的关系。
2022-08-30更新 | 290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1课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也是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在夏朝初建时,最高统治者称“后”,以后称“王”。“后”字的本意是生育,也含有祖先的意思。从材料可知(     
A.夏政权有较浓的氏族组织色彩B.夏朝最高统治者开始时是女性
C.夏政权建立起较完备的宗法制D.夏政权的王位继承可以是女性
2023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一 五帝时期是中国从原始时代到上古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尚未形成国家,也不是部落联盟,而是“部落联合体”或“酋邦”,并产生了一个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它代表整个部落联合体的利益和秩序,其首领被称为帝或后。部族对部族的统治是血缘对血缘的统治,但是各部族往往相对地居住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之内,因而这种统治也具有一定的地缘成分。相传,颛顼时期“绝地天通”,禁止民间的通灵者随意与天神沟通,改为由专门的祭祀官员负责与天神的沟通。

——摘编自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

材料二 夏王朝在信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这个“德”包括君臣的品德和安民思想在内,含有氏族社会的传统。……夏王朝与尧、舜时代一样,有浓厚的敬天思想,包括敬神和敬祖在内。这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只是更具政治色彩,把政权与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自己执行的统治权力,是实施上天和神灵的意志。

——黄崇岳:《中国历朝行政管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帝时期作为过渡阶段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王朝统治的特点,指出其成因。
2023-05-18更新 | 335次组卷 | 3卷引用:纲要上第1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7 . 依据下图信息可知(     
   
A.周天子权威已一落千丈B.宗法分封体制已趋于瓦解
C.大国兼并战争日趋剧烈D.卿大夫势力动摇传统体制
8 .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订立盟约,互相称王,公元前325年,蔡阁君主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公元前323年,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进行了五国相王。这反映了当时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诸侯间矛盾得以解决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贵族阶层被官僚取代
2021-05-08更新 | 603次组卷 | 9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战国时期,君臣互惠关系在官僚机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君主通过检查和考核对臣子的服务进行赏罚。《韩非子》中以“契”与“符”等词来解释这种君臣关系,如:“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这种互惠关系反映出(     
A.血缘政治色彩逐渐淡化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礼乐制度已被社会抛弃D.君臣之间关系趋于平等
2023-02-11更新 | 267次组卷 | 5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0 . 春秋中叶,楚国灭掉北邻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由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这反映出当时(     
A.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B.贵族世袭特权不复存在
C.家国同构模式开始出现D.传统政治秩序遭受破坏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