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1 道试题
1 . 商王室祭祀的祖先神,不但有上甲以降的近祖先公及成汤以下的先王先妣等直系祖先,还有其高祖远公和旧臣神等旁系远祖,他们甚至还将未必有血缘关系的高祖远公“错之庙,立之主”。这些措施表明商王室
A.肃清氏族构建血缘政治B.团结亲族试图加强王权
C.扩大祭祀保证族权至上D.重视直系轻视旁系亲族
2 . 西周建立后,镐京成为西周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西周也在洛邑(今洛阳)营建东部行政和军事中心,而且西周初年的众多封国,特别是姬姓封国大多都安置在东部平原上。西周的这些安排(     
A.保证了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C.强化了对新征服地区的管控D.实现了王室对东部的直接统治
3 . 据《左传》记载,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皆有策命,如封鲁时命以《伯禽》,封卫时命以《康浩》,封晋时命以《唐浩》,这些策命的内容大多是说明封赏的原因、具体的赏赐和对诸侯进行教导与勉励。周天子的策命
A.剥夺了诸侯再次分封的权利B.显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C.意在明确君臣关系以巩固政权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汉字“家”的字义,商代卜辞首先为“氏族宗庙”,也有“氏族(宗族)”之义:西周金文中均为“氏族(宗族)”;春秋时代主要为“氏族(宗族)”,也有“宗庙”之义;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出现“个体家庭”之义。这一演变过程表明(     
A.宗族宗法观念加强B.个体农业经济产生
C.社会组织形式变化D.血缘关系纽带松弛
2023-01-12更新 | 325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5 . 周人灭商以前以丰镐一带为中心,是为“宗周”。周公二次东征后,以洛邑一带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卒营筑,居九鼎焉”,以洛邑为王城,是为“成周”。据此可推知,定鼎洛邑旨在(     
A.不断扩大西周王畿范围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促进南北之间文化交流D.构建天下共主的正统性
6 . 商汤灭夏之后,称颂禹“久劳于外,有功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主殷商的祭祀。商汤周武王这样做,旨在(     
A.减少政局动荡B.承袭前代制度
C.构建政治认同D.形成官僚政治
2023-03-22更新 | 399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春秋战国时兼并日趋剧烈。楚、晋、秦国已在边地重镇设“县”,尽管其长官最初多为世袭,但往往由国君直辖,与卿大夫的采邑不相同了。战国的“郡”最初是诸侯国的一种军区,所以其长官称“守”,即镇守者。上述材料说明(     
A.郡县制源于诸侯国加强对地方军政控制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热衷建立郡县
C.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承担军事任务D.大多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
8 . 有学者认为“该制度下每个中心都以结构复制的方式,将中心的治理模式、文化生态等特性‘粘贴”下来,即部分拥有整体的全部功能。因此,当一个中心被摧毁后,其他中心可以重建系统。”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央集权制度呈现出稳定性B.郡县与中央的组织结构相同
C.宗法制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D.分封制具有防乱御变的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下列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这一历程彰显了早期中国(        
距今6000年—5000年“天极宇宙观”是原始宗教的核心。垄断与“天极之神”的沟通,成为构建早期国家的重要依托。
夏商时期“天极宇宙观”发展为“天下政治观”。“天极之神” 演变为“帝”,宇宙观与政治观的结合更加紧密。
西周时期“帝”向道德化之“天”转变,“天下政治观" 的人文化。
A.王权严重依附于神权B.以血缘为纽带构建国家
C.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D.宗教思想的世俗化倾向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通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中国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在此之前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编自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地方行政体制设计安排是否合理,关系到国家的统治权力是否完整,也关系到地方政治是否安定和能否按划一的规程进行正常运转。秦代已形成了一套系统地方管理体制,对以后各代的地方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刘素娜《浅析秦代的地方管理体制》

材料三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政治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系统地方管理体制”。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