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西周金文显示,周王任命的诸官,主要分为两类,为满足周的王家日常需要的职务,如山虞(掌管山林)、牧人;还有掌管礼仪、军旅的职务。任命时多辅以“用宫御”三字说明此职主要为满足王家宫廷的需要。以上材料说明西周(     
A.朝廷官职均由周王的子弟充任B.西周形成专业分化的官僚制度
C.西周以采邑制度供养贵族官员D.朝廷官员和王室家臣身份合一
2024-05-3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2 .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状况的表述,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②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③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④掌内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部,制爵禄,定朝会,正刑罚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①②④D.③④②①
2024-04-29更新 | 163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先秦时期有“师保”、“辅贰”之制。《周礼》中记载,有“师氏”之官,“掌以嫩(美 好)诏王”,即“告王以善道”;又有“保氏”之官,“掌谏王恶”。《左传》云:“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为之贰(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上述制度意在(     
A.强调天子之德B.提升君王的治国能力
C.增强民本意识D.以公卿制衡君王权力
2024-03-30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     《周礼》记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史料二     图中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着重标出了9支军队的驻地、军队番号、防区界线、军事设施和行动路线。图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驻军的指挥中心。指挥城堡后面注有甲钧”“甲英的地方是军队武器、粮草的集聚地。

史料三   《晋书·裴秀传》记载,裴秀曾提出制图六体:一为分率(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道路距离),四为高下(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坡度起伏),六为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材料二   东周时期地图多用于献祭或军事功能。《禹贡》中地理区分五服,不是按照自然条件划分的,而是按政治地位划分。秦朝地图是行政管理文牍的一部分,地图和其他档案资料有助于保证各种典章制度延续传承。汉代以来,朝贡国的贡品中常常有地图,作为臣属的标志。汉代以后,地方各级政府都定期向中央造送地图。古代中国地图多山水图画式,且图很少,多文字注解。即使后来方志地图多了起来也是为了辅助文字说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专门的地图测量官员,即使涉及到地图绘制的定量技术,也多是借鉴天文学、水利学和农学。

——摘编自(美)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类型和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图发展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庙号起源于商代,对国家有大功的、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被特别追赠庙号。当时的庙号只有三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体现了(     
A.王权与神权结合的政治特色B.早期原始民主政治得以延续
C.祭祀活动带有宗法德政色彩D.儒家为政以德思想源远流长
2023-05-17更新 | 959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年一轮复习收官卷】第一模拟(北京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图为2009年山东高青陈庄出土的西周中期偏晚的青铜“引”簋,簋上铭文记录了周王派官员去承继其祖父管理齐国军队。该内容可以佐证(     
   
        图为“引”青铜簋
A.各诸侯国军队由周天子控制B.以血缘亲疏与嫡庶进行分封
C.诸侯并非完全独立于周王室D.西周中晚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7 . 家国情怀
       《国语·郑语》《左传·昭公四年》之“九州”专指某国某地;《吕氏春秋》中将“九州”与天上星象对应起来,提出“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也有九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区域之意;先秦时期“九土……‘九围……‘九有”、春秋时期齐侯缚钟“咸有九州”的铭文表达“天下”“中国”之意:邹衍认为“九州”是世界的一部分,除中国的“赤县神州”外,另有八州,成为一时之显学;唐代孔颖达将《毛诗·大雅》中“内奰(b1本意是壮大)于中国”解释为“中国是九州”;“思九州之博大兮……‘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州生气恃风雷”,诗词作品中的“九州”意象,寄托了诗人们的爱国情怀。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九州”的内涵。

西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地郡(州)县分布的变迁

西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2县

会稽等5郡54县

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9县

豫章等5郡56县

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建安、晋安郡12县

福州等5州28县

《太平寰宇记》一书统计出,从唐中期到宋初的二百余年间,南方地区共建新县110多,其中在江西境内有27,福建有20,安徽、湖北各有10县,浙江4县,四川、湖南各7县,江苏5县。两宋时期,就江西一省而言,宋代已达68县,比唐前期翻了一番。

       ——改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不同历史时期三地新置行政区的变化与经济开发程度的关系。
       “内边防务”“外边防务”是研究中国古代边疆问题时常使用的概念。“内边防务”通常指中央政权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外边防务”多指维护国家统一对外防范的事务。
(3)概述我国汉唐、明清两个时期边疆政策的特点和表现。
2023-05-08更新 | 27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推动了文化认同D.淡化了血缘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依据以下材料,关于郡县制的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内容出处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史记》
(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
①最初郡的地位低于县                 ②郡县的设置与战争有关
③商鞅创立,秦始皇在全国推广   ④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10 . 下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       

杜虎符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点燃烽火)之事,虽毋会符行殹(也)。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①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②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
③表明了调兵方式的延续                         ④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5-09更新 | 392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