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周时,姓、氏为贵族所独用,而平民称名不称姓氏。姓最初源于居地或部族名,氏是姓的分支,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春秋以后,姓与氏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这一变化反映(       
A.编户齐民带来姓氏的普遍化B.平民阶层在政治上迅速崛起
C.社会流动性增强冲击旧制度D.贵族垄断权力的世官制消亡
2024-05-2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以后之社会,非宗法所能维持,故此制因价值丧失以致事实上之消灭。然在周代既有长时间的历史,儒家复衍其法意以立教,故入人心甚深。

——摘自《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儒家重视宗法与族谱的生活伦理和社会功能,并将宗法伦理运用于族谱的编撰之中。张载主张用宗法与谱系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苏洵在创修《苏氏族谱》时,明确希望“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摘编自张载《张子全书》、苏洵《嘉祐集》

材料三   后世封建不行,而宗法因之以不讲……盖因谱不时修耳,不然则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摘编自陈瑄《方氏统会宗谱序》,嘉靖三十七年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以后之社会,非宗法所能维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明儒家编撰族谱的目的,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4-01-29更新 | 256次组卷 | 7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某学者指出:(西周)每一个诸侯国都是代表宗周行使统治权的政治派出机构。尽管受封者享有政治、军事上的自主权,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他们对宗周的服从和对周天子的臣属,比之商朝诸侯对王室是大大加强了的。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     
A.君臣关系的民主特征B.礼乐制度确立的等级秩序
C.强化地方统治的趋向D.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4 .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新郑郑公大墓(春秋时期)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     
A.尊卑等级关系受到冲击B.礼乐制度突破性发展
C.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形成D.奴隶社会手工业发达
2023-08-29更新 | 54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大盂鼎是中国古代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鼎内刻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康王向孟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大盂鼎及其铭文可用来研究(     
A.内外服制的实行情况B.“共和行政”的原因
C.分封制解体的影响D.西周的社会状况
6 . 《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周的都城择址分别体现了“夏都居洛”的生存意识、“商都居洛”的政治意识和“周都居洛”的全局意识。这反映出夏商周时期(     
A.洛阳是唯一的都城所在地B.执政理念阻碍了疆域扩大
C.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D.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7 . 姬周在建构本族世系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前代的世系内容,并将其扩展为以黄帝为世系之祖的三祖世系链条。黄帝作为周族建构的世系之祖,又在周代社会中被诸多族群附会。这样的世系建构(     
A.促进了汉民族的文化认同B.加强了周王朝的中央集权
C.蕴含了国家统一的内在需求D.拓宽了宗法分封的地域范畴
2023-05-29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信息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西周至春秋时期,国人干政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会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史籍中常有“国人皆咎公”“以说(悦)于国人”“国人不欲,故出(驱逐)其君”等记载。由此可知该时期(     
A.原始民主遗风制约君主权力B.宗法制分封制已经瓦解
C.平民参与政治决策不受限制D.儒家民本思想开始萌芽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新型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之称,古已有之,官者管也,是指国家职事人员;“同官为察", 寮、僚相通,是指同署办事的官吏。在不同历史时期,官僚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在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 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各守其职,各司其事,一般不参与国家政务。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经过以否定宗族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运动,先后完成由宗族国家向封建专制国家的转变。官僚制度形成,它是和传统贵族世官制相对而言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指根据个人的能力、学识、才干提拔、任免、使用官吏的制度,宗族血缘关系不再作为官吏升迁进退的依据。官僚成为独立的阶层,依照国家法令或国君的旨意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国家机器的运转主要通过官僚进行。封建官僚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 《春秋史与春秋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官僚制度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官僚制度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商王太甲被辅佐大臣伊尹放逐,伊尹代行天子职权,这在当时不但没受到谴责,反而获得普遍赞扬:但是到了西周,周公旦辅佐成王代理政事却遭到许多非议和指责。这种变化反映出(     
A.原始民主传统犹在B.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
C.王权观念逐渐强化D.家国一体观念获认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