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A.中央集权尚未形成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政治与血缘相结合D.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2020-10-13更新 | 329次组卷 | 6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学情调研(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2020-10-16更新 | 171次组卷 | 40卷引用: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1.先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战国中期,诸侯国国君给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予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到了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     )
A.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
C.出现专制集权制度的萌芽
D.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
4 . 某学者指出:“中国史上秦以前的所谓封建,乃属一种政治制度,与秦以后的郡县制度相针对。在西洋历史中古时期有一段所谓Feudalism的时期,Feudalism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他们的一种社会形态。现在把中国史上‘封建’二字来翻译西洋史上之Feudalism,便犯了名词纠缠之病。”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史上秦以前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B.西洋历史中的封建是指一种思想潮流
C.中国秦以后的社会是真正的封建社会D.中国史与西洋史没必要进行比较研究
5 . 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 本所生, 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种制度
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
2020-08-18更新 | 126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2-2013学年江苏东台唐洋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6 .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西汉C.宋代D.秦朝
2020-11-16更新 | 165次组卷 | 63卷引用: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严格的等级关系
2020-10-21更新 | 272次组卷 | 86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服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2020-10-13更新 | 77次组卷 | 8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徐州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王国维在 《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2020-09-18更新 | 94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苏清江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10 .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基本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封建”各诸侯国,它们实际是包含着宗族血缘与区域地缘二元因素的混合体……秦的大一统建立在诸国各自区域统一的基础之上,“大一统”与“封建制”最鲜明的区别,就在于以流通的官僚制代替世袭的贵族制,封国尽变为由中央任命的郡县职官来治理,……各级贵族,特别是诸侯国君素质的下降与腐败成风,迟早会动摇统治的“合法性”,庸弱者不胜其位,强悍者不安其位。为着经济和政治权益资源的再分配,贵族阶级内部将一己私利置于“名分”之上……正是贵族阶级无意识地自坏规则,自掘坟墓,导致变局的发生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自秦至唐末共一千一百多年,分裂时期长于统一时期。其中做到集权于皇帝手中的,只有三百六十余年。其余时间,战乱频繁,朝廷失控,宦官、外威、军阀轮番割据,实际上可称为贵族分权制的统治时期。汉、晋、唐时均大分诸王,宋代开始实行了真正的中央集权。罢藩镇,以文臣代之,夺其权柄,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皇子亦不世袭。这样,封地和世袭的两个宗法分封制的特点都消失了。自宋至清末九百余年中,历代帝王及其中枢政府掌握了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大权。

——摘编自恽奇《试论我国封建社会由贵族分权制向官僚集权制的转变》

材料三 在秦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国家政治文化体制方面并不完全是“大一统”或一元化的结构,而是在相当多的方面呈现出复合建构,如皇室“家天下”的贵族政治与郡县官僚政治的并存复合,……由于统治者利益驱使和政治生存环境的压迫,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往往成为统治者手中交替使用的政治“武器”,在贵族政治的相关政策方面,统治者往往忽左忽右,招摆不定。……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二者的主辅复合,都可以归入战国以后“权力塑造社会”的整体模式。

——李治安《关于秦以降皇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贵族政治退出政治舞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是如何打破西周“宗族血缘与区域地缘二元因素的混合体”的?

(2)材料一、二关于官僚政治起点的看法有何不同?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论依据。

(3)材料三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史实说明“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往往成为统治者手中交替使用的政治‘武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