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可根据材料的全部或部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4-04-05更新 | 95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古代太原市行政区划历史变迁

时代城市行政设置
(最高级别)
所属区划地方行政体制
城市郡坡治所太原郡以器治天下。全国分36郡。山西有雁门郡、代郡、太原郡、河东都、上党郎.
西汉晋阳郡级治所(时木设部级治所)井州刺史部太原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并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亦称部),设立部、郡、县的三级体系
东汉晋阳州级治所并州刺史太原郡因西汉旧治,设并州制史部级治所,统一管理所辖郡县
三国槐晋阳州级治所并州刺史太原国行政体制因汉之旧治,设州、郡、县三级。大原地区属魏辖区。另设有相当于郡级的王国,相当于县级的公国和侯国
西晋晋阳州坡治所并州刺史太原国沿汉魏日制设州、郡、县三级
晋阳州级治所并州州、县两级制
晋阳北都河东道并州唐初因隋制,设州、县两级制;贞观初年(627年)全国分10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至15道,并分为道、州、县三级制;中唐后又设置节度使
北京兼为河东节度使治河东道太原府
北宋太原路级治所河东路太原府路、州(府、军、监)、县三级
太原省级治所山西布政使司太原府布政使司(省)、府(直隶州)、州、县
太原省级治所山西省太原府省、府(直隶州)、州县

——摘编自沈旸《丛衣集》

材料二   因元代中央宰相机构为中书省,派高级官员外出镇遏地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人评价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员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有明显差异。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太原为例,简析汉晋时期的州与唐代的道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相同点。
(2)根据材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征,并说明其不断演变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城,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自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演变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补充一种因素,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两种因素(补充因素和材料提供的任一因素)分别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补充因素,结合史实分析说明,史实准确,逻辑清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便提上了日程。公元前688年—前687年,秦武公在伐灭几个小领主国后,废除了盘踞在这些地域上的宗法世袭统治,设立了冀戎、杜、郑等几个县,并派出由君主委任的官吏进行管理。约公元前356年—前350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县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罢分封置郡县,建立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改变了先秦时期的官吏世袭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基本取代了贵族政治。

——摘编自杨卓《浅谈我国秦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中国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迈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是社会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这些异姓诸侯王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于形势,刘邦只得采取暂时妥协的政策,在地方上推行郡国并行制。然而,自文景以来,尤其在汉武帝时期,诸侯王之势日衰,封国不断郡县化,郡国并行的地方政区制度趋向瓦解,实质上转变为单一的郡县制。至汉昭帝时,汉郡已达八十七个,而王国仅十七个,郡和王国在数量上的差距已相当大,加上诸侯王不得参与封国政事,汉代诸侯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了郡县化,封国再也构不成威胁中央皇权的地方割据势力。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演变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王国郡县化”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并谈谈你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6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然后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2023-11-04更新 | 225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适应变动。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摘自罗志田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规律和启示。
2023-05-18更新 | 171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摘自《皇明祖训》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则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直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阁臣虽说参预机务,仅备顾问而已,凡事不能有所参决,皆由皇帝决定。

——摘编自张仁忠《明清简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摘编自赵翼《檐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中央官制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3-03-10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第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第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第三,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第四,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避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第五,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第六,说到历史的特殊性,则必牵连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项目,我们若不深切认识到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全部历史之文化意义,我们很难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项目来讨论其意义与效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4-11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清朝的统治疆域西跨葱岭,西北到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初制度创新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创新的制度,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