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区别于一般的帝国、封建王国或所谓的“早熟国家”,而具有天下性、道统性与科层性的国家性特征。以天下为治理对象,以天命为合法性来源,以天子为最高权威的天下国家是大一统国家超越性的宏观架构。以儒家思想谱系为主要内容的道统观念是古代的“国家学说”。文字的统一是形塑大一统国家韧性的重要初始条件。“书同文”的形成突破了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造成的文化藩篱,为实现跨时空交流与理解提供了初始条件。

——摘编自赵德昊《形塑国家韧性: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与不断重建》

阅读材料,任选其中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既是最主要的治理目标与理念,也是历代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大一统”治理目标下,一体两面的“华夷之辨”和“华夷一体”等观念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度,为各个政权建立天下秩序和政权正统性提供不同的政治基础与合法化资源,也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各种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的依据。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为多民族的“大一统”观念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而在“大一统”观念和格局下多民族之间的互动与治理方式的借鉴吸收,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王志阳《中国通史》


围绕“国家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材料中选一角度,确立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如何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如何求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以创造农业发展的最佳背景,这就是秦汉隋唐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域契合的原因。但是当政治需要超过经济动机的时候,政区的地理背景就被忽视了,比如元代行省与自然环境的背离。然而这种不合理现象也不能长期维持,所以明清以后又渐渐使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城趋向一-致。

一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是一个庞大的制度系统,往往寓“协商”于决策之中。秦朝凡是重大事件如议帝号、封建、封禅等都与大臣商议。汉代承袭此制,协商的议题更为广泛,如立嗣、立法、人事任免、教育、盐铁专卖、边事、出战、迁都等重大问题都要协商。集议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主持,如果议题特别重要皇帝也会参加或主持。参加集议的人数根据议题牵涉面而定,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百人。汉代设置了针对国家某项重大政策的“专题协商”会:如有关经济民生领域的盐铁专卖会议等。隋唐建立起一套“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执行”机制。在明清两代,一些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选任、重大案件审理通常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协商。

——摘编自齐惠《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协商”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作用,并谈谈你对政治协商的认识。
2022-05-27更新 | 270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城,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自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演变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补充一种因素,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两种因素(补充因素和材料提供的任一因素)分别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补充因素,结合史实分析说明,史实准确,逻辑清楚。)
6 .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谓汉族统一中国,封建之制,实有功焉。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亡六国,并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它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秦朝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号,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天子。……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西汉)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该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历史条件,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的做法是要解决什么制度的弊端?此后的哪一措施达到了贾谊的目的?该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年)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就所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2-01-12更新 | 318次组卷 | 31卷引用:重庆市永川景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代,中国即已走向统一。孟子“定于一”的思想是当时的共同理解。罗马统一地中海,也是延续泛希腊化文化的弥漫各处。秦灭六国后未闻秦军戍守六国故地。汉兴之后,也没有汉军戍守内地的历史记载。罗马兵团大多随统帅将领留戍征服地区。秦朝统一天下以前,七国已纷纷建立郡县二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秦汉地方长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出任,中央又有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不必依赖军队即足以统治广土众民。罗马帝国本部是泛希腊化的天下,但周边地区族群成分处处不同,不能建立类似中国的郡县制度,只能依赖戍军控制属地。从文化角度看,秦以法家治国,不过是儒家的变种,汉代以外儒内法为根本,儒家士大夫积极推行儒家教化。所以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质性,文化认同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罗马以军事力量控制庞大帝国,并不存心以教化的力量建立主流思想。从经济层面看,大路、支线以及河流航道,编织成一个相当固定的交流网络,将中国本部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罗马地区性的经济网络是构成庞大交换网的成分,庞大的经济体系一旦破裂,其中个别的成分便没有再求重整的迫切需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者国家治理的异同。
(2)简析秦汉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伦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围绕材料中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信息(任意一点或整体),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12-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云阳县南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自古及今,我国在长期的制度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二



                  图1                              图2                                图3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执行。“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对生产资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制定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架构、经济基础、法律原则、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并不断发展,中国的民主大厦巍然耸立起来....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的民主》白皮书(2021年12月4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采取的行政管理措施。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图1、图2、图3所反映的朝代名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负责公务员选任的最高考试机关,评价此时期的公务员制度。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