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53 道试题
1 . 汉昭、建帝时期,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刺史,如扬州刺史黄霸,因政绩斐然,受到宣帝称赞,“宣帝下诏曰:‘销诏御史,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赡车盖,特高一丈,别驾主簿车,缇油屏泥于轼前,以彰有德’”。据此可知,当时朝廷(     
A.开创巡视监察B.重视调整地方行政制度
C.注重澄清地方吏治D.掌握了地方属官任用权
2 . 有学者指出:西汉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由中央至地方较为完整的监察系统。汉武帝时“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但东汉末汉灵帝时变刺史为州牧,这一举措(     
A.强化了刺史的经济职能B.促使监察制度性质巨变
C.缘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D.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3-06-01更新 | 644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唐代给事中的职责是针对“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由此可见给事中应就职于(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尚书台
4 . 汉武帝初期,十三州刺史为丞相属吏,由“司直(丞相下属官员)督刺史”;而到汉武帝晚期,刺史则改由御史大夫统领,由御史中丞“督部刺史”。这一调整(     
A.旨在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折射出中枢权力的调整D.拓宽了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5 . 嘉靖三十五年(1556)春,掌吏部事大学士李本奉旨专行考察百官,但都察院却没有参与;1569年,大学士赵贞吉兼任都察院之时,阁臣高拱也在兼掌吏部。这种权力分工(     
A.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B.实现了中枢权力间的制衡
C.加剧了明代吏治的腐败D.使内阁成为法定中央机构
2023-05-12更新 | 555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唐代胥吏主要包括在官府中专门经办各类文书的人员、处理具体事务和技术性工作的人员、从事其他杂务厮役的人员。据记载,唐玄宗时期中央和地方约有胥吏35万多,而有品级的内外职事官则只有1.8万人。这说明唐玄宗时期(     
A.朝廷对地方管理基本失控B.胥吏维系着王朝的正常运转
C.政治腐败和职事官不作为D.藩镇依靠胥吏势力逐渐壮大
7 . 唐初开始设置代表中央朝廷,衔命出使四方的使职,遣官员,例如贞观初年,“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设置观风俗使、巡察使、按察使、巡抚使等官员,逐渐变成正规官制之外的重要职务。这一措施的推行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B.促进三省体制的确立
C.提升行政效率加强地方管理D.带来冗官冗费的问题
2021-05-16更新 | 1902次组卷 | 19卷引用:重庆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下表为中国古代史上历代地方行政设置状况。

秦朝

郡、县

两汉

西汉初年沿袭郡、县,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东汉

州、郡、县

魏晋

州、郡、县

隋朝

废郡,保留州、县

唐末

道、州、县

宋朝

路、州(府)、县

元朝

省、路、府、州、县

明清

省、府、县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突出特点是(       
A.机构完善B.分级管理C.因俗而治D.权力制衡
9 . 北宋经济发展迅速。宋真宗多次打听国库虚实,参知政事李沆却不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他还经常上报各地水旱灾情,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这表明北宋(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文官的社会地位突出
C.皇权受到一定限制D.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最初为三十六郡,县总数在一千左右。到西汉,郡级政区(郡与国)比秦代大幅增加,西汉末有郡国一百零三。东汉末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出任州牧镇压农民起义,授与兵权、财权和行政权,以与农民军对抗。此后,州演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数膨胀,平均每州只辖二个多郡,每郡只辖二个多县。隋炀帝大举并省州县,同时又改州为郡。并省之后全国有一百九十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唐承隋制,但郡被改为州。唐太宗时,按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以观察使监察地方。为了扑灭安史之乱,唐玄宗时不得不在全国普遍设置方镇,任命一大批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节度使。唐后期,经常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这样,观察使的监察范围——道与节度使的军管区域——方镇也就合二为一了,州县以上新的一级政区道(方镇)就渐渐成形了。

材料二   宋初取消方镇。后来,宋代依据天下土地形势,分路而治,于是在州以上又出现了路一级的新型行政区划。各路设有负责转输地方财赋的转运使,负责监察、司法之职的提刑按察使,负责治安边防的安抚使,负责储备粮食平抑物价的提举常平使等。这些官员的衙门通称诸监司,“监”是指以诸使兼理“监察”州县之职的意思。这些监司的行政管辖地域都称为路,但各监司的路并不尽一致,即使有两司的路一致,治所(行政中心)有时也不在一地。

——摘编自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至唐地方政府层级演变的基本历程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路”级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规律。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