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东汉时期尚书权重,掌管机要,为宰相之任;曹魏时置中书监,"掌赞诏命,记会时.……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剪矣"。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中央官制的成熟
C.民主政治的施行D.决策效率的提高
2021-01-14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A卷)
2 . 明代从仁宗到世宗之际,阁臣以“正君为功”,对皇帝的思想意识进行教育和培养;勤于进谏,向皇帝反映政治实情,使皇帝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作为皇帝与部院之间的中介,发挥协调政务等功能。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阁臣
A.牵制了其他机构的权力B.成为中央法定行政长官
C.发挥了巩固皇权的作用D.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
3 . 唐玄宗以中书省不能及时完成众多起草诏令为由,下令成立翰林院,负责起草部分诏书;至唐宪宗时期,翰林院最终成为内廷中正式的决策机构。这反映出
A.中央决策流程开始科学化B.最高决策权发生了转移
C.门阀士族的地位不断下降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会造成什么后果?列举汉武帝“矫秦县之失策”的具体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在地方设置行省的原因?
5 . 某大学历史系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某考生的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D.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2020-11-04更新 | 254次组卷 | 5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的制度结构决定了皇权既排斥相权而又离不开相权的发挥作用。两者的关系在唐代达到了融合。然而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后,这种融合被打破。宋代对相权分割比较严重,中书省与枢密院统称两府,分管行政与军事。门下、尚书两省不再预闻政府最高政令。宋代最高决策权在皇帝,而不在宰相,皇帝不仅有同意权,而且有参加意见之权。并且宋代谏官由皇帝亲擢,而且独立于政府,并无长官,因而成为监察以宰相为代表的政府的机构。这些事实都说明宋代专制主义在提升,相权在衰落。

材料二   废除宰相严重违背了自秦以来这种官僚帝制的客观规律。官僚帝制的关键环节在于官僚体系与皇权之间的平衡,以及官僚体制的有效性。宰相制是维系这种平衡和有效性的核心环节。毕竟宰相是政府的领袖,全国政令皆由他处理。废相打破了这种平衡,由宰相分担的事务悉数压在了皇帝身上。因此,废相后势必要寻求某种制度补偿性替代。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畸变的不良政治下很难产生良好的制度绩效。……官僚帝制社会的内在逻辑被打破,制度的低效率越来越明显。明清时期,中华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停滞社会的必然结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皇权和相权在“唐代达到了融合”和宋代“这种融合被打破”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官僚帝制的客观规律”被打破后的制度性补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皇权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并存的制度结构。
7 . 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
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
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8 . 汉朝廷利用天下要塞及“诸塞之河津”禁止官府或个人将关中黄金、铜及其制品带往关外,还严格限制诸侯王国买马关中,对从关中输出马匹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这说明汉朝廷
A.注重维护中央集权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实行盐铁官营制度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9 . 唐代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这反映出
A.门下省掌握着中央监察权
B.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
C.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对立
D.唐朝中央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