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大总统由国会议员,组织总统选举会选举之。前项选举,以选举人总数三分二以上之列席,用无记名投票行之,得票满投票人数四分三者为当选。但两次投票,无人当选时,就第二次得票较多者二名决选之,以得票过投票人数之半者为当选。

第三条   大总统任期五年,如再被选,得连任一次。

大总统任满前三个月,国会议员,须自行集会,组织总统选举会,行次任大总统之选举。

——1913年10月4日《大总统选举法》

材料二   定中华民国总统任期为十年,连任几次不限;

凡届总统改选之年,参政院参政如果认为有政治上之必要,得三分之二以上参政同意,得为现任总统连任之决议,即无须改选,由现任大总统公布;

总统继承人,应由现总统推选于选举会,其名额以三人为限。被推荐者之姓名,于(选举)日期前,书于嘉禾金简,钤盖图章,密藏于金匮中,于大总统府特设之金匮石室尊藏之。并有钥匙三把,由总统、参议院院长、国务卿各执其一,平时不得擅自开启,须要在选举前取出,交付选举会进行选举。

——摘自1914年12月28日《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1)据材料一、二,概括《修正大总统选举法》的变化及其反映的实质问题。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
2022-10-31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黎元洪出任大总统。段祺瑞除了以北洋系的实力为后盾外,还为前进步党人的研究系政客所拥戴。而黎元洪则主要依托国会中的前国民党议员的支持。“部分国民党议员,语结黎倾段。而黎顿觉局面迥非昔比。双方左右媒孽乘机挑拨,府院之间冲突愈形尖锐。”这说明府院之争(     
A.契合民主政治的精神B.是张勋复辟帝制的余音
C.与派系斗争互为因果D.为军阀割据埋下了祸根
2022-10-31更新 | 325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14年,在袁世凯精心策划下,北洋政府公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中华民国总统任期为十年,连任几次不限;下令公布省、道、县官制,各县县长一律改称为县知事,各省观察使一律改称道尹,各省民政长一律改称巡按使。这说明(     
A.恢复帝制违背民意人心B.政府应对困局无能为力
C.爆发二次革命已成必然D.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张目
2022-10-31更新 | 114次组卷 | 4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11年10月28日,宋教仁抵达武昌,起草了《鄂州约法》,订明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论、集会、结社信教、居住等自由。又确定:都督及政务委员负责行政,议会负责立法,司法独立,互相限制。这反映《鄂州约法》(     
A.完全践行了三民主义理想B.得到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
C.具有西方启蒙思想的烙印D.宣告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
2022-10-31更新 | 143次组卷 | 5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5 . 据统计,民国初年新兴的公开党(会)共有682个,其中政治类的就有312个,有人甚至认为“今日之中……实乃由党、会、社诸团体集合而成之中国也。”这一现象(     
A.实践了自由民主政治原则B.得益于封建制度的根除
C.限制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D.促进了责任内阁制形成
2022-10-28更新 | 12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朝对边疆和微外通常慎用刀兵,处理与边疆“蛮夷”微外邻邦的争端时,大多是采取守势,用兵以自卫及防范性质者居多。我国南北方地缘政治长期存在差异,从秦至宋,中原王朝承受游牧势力经常南下骚扰的压力,遂把治边的重点放在北方,对南部边陲相对忽视,至元明清时期才略有变化。对于边疆“蛮夷”与微外势力,统治者主张“修文德以来之,被声教以服之”,在此基础上推行和亲、朝贡封赏与建立宗藩关系等制度,其主要体现在笼络、赏赐以及华夏文化的传播与浸润方面,向腹地以外的地区积极传播文化和影响,由此形成治边的文化软实力。中原王朝自认为是天下的中心,进而施行以注重全局与长远利益为特色的远交近攻方略,施行的重点自元代起发生变化,从此前普遍施用于广义上的“蛮夷”,而改变为更重视经营边疆地区。

——摘编自方铁《论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

材料二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晚清政府已经逐渐改变了把西方国家以及周边藩属国和少数民族看作“夷”“蛮”的传统华夷观念,传统防边治边理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守在四夷”思想在地域范围上有了改变,由主要针对边疆“边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延伸到“边外”地区。其目标已经主要不是通过各种措施防止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威胁,而是以周边国家为基础,建立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屏障。在防御态势方面,进入“中外之防”后,晚清政府改变了古代“重内虚外”、重边政轻边防的边防方针和做法,其突出表现就是清廷内部在1874年爆发的历时半年的海防、塞防孰轻孰重的争论。18755月,清廷在上谕中为这次争论做了总结,一是肯定了“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二是明令左宗棠“通盘筹划,以固塞防”,并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摘编自吴智刚《地缘政治危机与晚清政府边防理念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边防理念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7 .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制度建构
(1)共和制的诞生: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正式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内容确立行政、立法、司法________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________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党政治的尝试
宋教仁案1913年春,________派人暗杀了宋教仁,制造“宋案”
二次革命“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镇压下去
独裁政治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并下令解散________________,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复辟帝制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北洋军阀陷入混战割据局面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进程
“训政”________年中国国民党取得统治地位后,宣布实行“训政”,并颁布《训政纲领》。但其“训政”的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宪政”________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但其所谓的“宪政”只是欺骗人民的又一个幌子而已

2022-09-2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3讲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2023届高三选必1一轮导学案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较易(0.85) |
8 . 破坏共和(袁世凯、段祺瑞等):
(1)袁世凯破坏共和:
①破坏内阁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破坏国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破坏宪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破坏总统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倒行而败;
(2)段祺瑞破坏共和的表现:
⑤破坏总统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破坏国会、宪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08-2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较易(0.85) |
9 . 缔造共和(三要素):
①制订宪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建临时国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民选政府特点:内阁由议会多数党产生,与总统牵制,共掌行政权。
2022-08-2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0 . 梁启超曾说:“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戊戌变法期间,他积极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后,他希望袁世凯建立政党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又梦想段祺瑞再造共和,并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这反映了梁启超
A.立宪派放弃建立君主立宪制初衷B.梁启超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
C.北洋军阀内有维护民主共和势力D.知识分子紧跟时代步伐思想嬗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