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古代中国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其中的主要矛盾。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在近代法制建设中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2 . 国家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国家统治是依赖政治制度实行的,政治制度不是一蹴而成的,政治制度建设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的是哪两种不同的政体?
(2)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分别指什么?
(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023-11-2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理念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是特定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在传统中国政治理念中,君主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作为国家和君主的附庸和臣属。主权在民理念不但明确了国家主权的归属,同时也为近代中国实行议会民主政治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来源,分权制衡理念进一步对国家权力的功能性划分。近代知识分子阐发和论证了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定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性,设立主权机关——国会为法治国家的基础。政治理念的变迁否定了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精神,代之以近代议会民主的政治理念,重新打造的文化,为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变迁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先导,为近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列宁在评价中国辛亥革命时写道:“如果没有群众革命情绪的蓬勃高涨,中国民主派不可能推翻中国的旧制度……”确实,对于推翻清王朝和改朝换代上,当时的民众是具有许多共识的。戊戌变法以来的三次政治变革,由于缺少强有力的政治集团来保障变革事业的进行,缺少具有卓越胆识的领导人物,最后都归于失败……现代中国在推进各项变革过程中,特别是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需要客观考量本国国情和现实,使改革既不畏首不前,也不积极冒进。

——摘编自张睿丽《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治理念的变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给你的启示。
2024-03-1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开始,随着王权的扩张,地方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君主政府不断加强对村官的控制。后来,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造成乡村共同体公有财产的大量流失,人们参与管理乡村事务的热情普遍降低。作为共同体主要纳税人的部分村民则利用这一机会及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逐渐把持了乡村的政治权力,决议权从全体村民转移到村民“委员会”,带来乡村共同体内部权力机构性质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利用乡村共同体在近代早期所遭遇的经济困难,将其置于自己的“财政监护”之下。在掌握共同体经济命脉的同时,中央政府逐步实现了对这一地方政治单位的直接控制。

——摘编自熊芳芳《近代早期法国的乡村共同体与村民自治》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它改造农村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具体做法,既把改造农村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又企图寻找一条改造农村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力图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试图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企图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从而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模式。

——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法国乡村共同体走向瓦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
2023-12-1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能够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

——摘编自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与政党政治解析》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程度的震动,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实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辛亥革命的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由于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使得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

——摘编自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和美国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是如何进行政治妥协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妥协”的影响。
2023-11-1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在许多重要的政治场合和重要的官方文件中,特别注意避免对边疆少数民族使用带有刺激性的夷狄字样和称谓。乾隆时,还为此处分过一些大臣。清朝利用政权的力量,对传统的华夷论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当时,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近代领土、边界、主权观念。特别是乾隆皇帝本人,除通晓汉文和满文之外,还特别注意学习蒙语、藏语、维吾尔语。乾隆帝还下令,将这五种民族文字题刻在皇家许多重要建筑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改造热河避暑山庄正门——丽正门时,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题写了门额,以显示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即以昭我国家一统同文之盛

——摘编自张羽新《清代前期各民族统一观念的历史特征》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以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这一时期(19121928年)的中华民国国旗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五族共和之意。

——摘编自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

材料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各民族深受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动军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将民族政策主旨定位为领导各民族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积极宣传民族平等,揭示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以唤起少数民族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意识,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摘编自郑大发《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百年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前期民族观念的历史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自清代前期至近代中国民族观念的历史价值。
2023-04-12更新 | 347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高考协作体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民国的国典——。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民国国典的名称,颁布于何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为此,在政体的选择和建构中,有了怎样的创新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教材说明目前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在18届3中全会决议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期,各党派设有竞选机构。例如,国民党设选举科,同时到各省成立支部,加强在备省的选举动员。共和党也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部,加强选举的组织。候选人的竞选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有公开发表竞选演说这样的形式,而且各党的纲领大体上差不多。当时选民投票大致有“重视民主权利”“盲目投票”“讽制选举”等几种心态类型,大部分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对选举是冷漠的。在国会议员及省议员选举中,各党派“威逼胁迫,手枪相向”“抢票、毁票”“拉票.冒投”的现象很多.选举大都沦为军人政权执政的工具。由于选举中组织、监督不到位,选民调查的涵报、浮报的现象比较严重。投票的秩序也因为组织不力而混乱,投票的准备不充分。设置的投票所不足,授票所经常出现逸民拥挤而使授票没办法正常进行的现象,影响了投票的过程,进而导致选举结果不公平。

——摘编自唐可迈(民国初期选举制度评价》

材料二   英国议会选举制度主要是议会下院的选举,也就是通过普选推出代表不同行政地区参与立法和行政的议员。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下院的选举制度经过多次扩大逸举权的改革,直到1949年通过《人民代表制法),才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普选制。英国现代政党政治的产生使选举对政治的影响有了一个更为现代的中介手段:选举行为、选票取向从原来通过个人行为发展为通过现代政党这种现代政治组织作用于政治行为和政治取向。这就使选举对政治的影响不仅从议会扩大到政府(行政)和司法而且还从个人影响发展为组织影响。

——摘编自米雪(浅析英法议会选举制度对政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中国议会选举的特点,并对此加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中叶英国议会选举制度不断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选举制度发展的因素。
2022-03-21更新 | 55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帝制统治,自秦始皇到清宣统皇帝退位,整个王朝体制历经2000年。正如荀悦所言:“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基于此种认识,中国古代一切社会生活都被吸纳进以王权为核心格局内,按照此种逻辑,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一种人治与治人高度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古代统治者心目中,民众既是政治社群中必须由贤者统治和教化的群体,他们天然地处于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最底端,同时,精明的统治者们也没有把民众改变自身命运的通道完全关闭,通过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文官选拔、考核及奖惩制度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有效流动。除此之外,以士人为主体的乡绅阶层成为连接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桥梁。于是,朝廷政令止于府、县而又不失之于民众的管理方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图景的一大奇特象。……当儒学话语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外儒内法、兼及百家的治国形态在两千余年的政治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德主刑辅、宽严相济的治国策略被统治者们运用得炉火纯青。

材料二19世纪中晚期,尽管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现代化气息,但在经历了甲午战争和庚子国难之后,传统治国理政的固有逻辑被彻底颠覆。严复讲:“西洋之言治国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仆隶也。”孙中山也说“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活跃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改良派与革命派两股政治势力虽然曾经彼此展开过激烈的对抗交锋,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即在中国建立起现代国家和社会,由此而无意识地合力推动了近代国家治理重构,并将观念一定程度上落实在政治体制变革上。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王光《中国传统国家治理及其近代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国家治理发生变革的原因,并说明其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近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对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