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初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的发展,帝制的倾覆,共和制度的诞生,宪法的制定,国会的召开,选举的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都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一场民主宪政的真正试验。这场试验虽然结局不成功,但依旧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国初期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之中,且中国的封建专制持续很长时间,这种背景下效仿西方的政治制度,甚至是“拿来主义”,使得受封建统治多年的民众缺乏心理准备,有些麻木不仁,国内的资产阶级力量也薄弱,不可能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的决裂。辛亥革命的胜利具有特殊性,它不是具有共和理念的革命党人一方取得的彻底胜利,而是以暴力加谈判取得了成分复杂的胜利,由于各种目的而与清政府决绝的政治派别,拥兵武人挟革命大潮而来,为后面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摘编自刘英涛《民国初期政治制度分析》

材料二   1940年,毛泽东指出,抗日民主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抗日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根据地规定无论是抗日根据地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富农和一般地主,均可参加抗日政权。各地按照“三三制”的人员结构比例进行选举,“三三制”政权所体现的是以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为基础,成为抗日根据地具有自己独创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抗日民主政权的产生“经过人民选举”,凡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和性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精神在各抗日根据地都得到了认真实行,并且制定了相应的选举制度。1944年美国观察团成员赴延安考察时也深刻感受到边区政治的特色,这里“人民积极向上,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个世界”。

——摘编自谢双明《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期政治变革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并简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民主政治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22-23高二上·福建宁德·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反映了当时(     
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修正总统任期,总统可连选连任
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
A.政权更替的频繁B.政党政治趋于成熟
C.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3 . 下表为中国近代某部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有关总统权力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       
条目内容
(一)大总统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
(二)大总统行使财权要征得参议院同意
(三)参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可以驳回大总统否决
(四)大总统签署条约须经参议院批准
(五)高级官员的任免须经参议院同意
(六)大总统公布法律、命令时须有国务院副署
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防止专制独裁局面重现D.践行民主共和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关于民国初年的政治,有学者认为:“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该学者意在(     
A.责任内阁制的设立是民国政治的大倒退
B.“二元化政体”践行了主权在民的理念
C.中华民国的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
D.制度设计的缺陷导致政治纷争不断
2023-11-09更新 | 400次组卷 | 7卷引用: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三地市2024高三一模(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12年12月,袁世凯召集政治会议,该会议只是一个咨询机构,袁世凯却想用它作为取代国会的立法机构,并利用政治会议解散了国会和各省议会。从中可以得知(     
A.政党政治具有影响力B.防止复辟帝制具有紧迫性
C.《临时约法》处境堪忧D.封建势力掌控行政机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举行了一系列的悼念活动,社会各界的反应相当强烈,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都踊跃参加,人数之多,涉及社会阶层范围之广,都是民国以来绝无仅有的。国民党的做法意在(     
A.宣扬三民主义思想B.建构统治的合法性
C.推动国民革命进程D.激发民众参与政治
7 . 下表是民国初年议会中国民党、进步党两党议员教育背景情况及所占比例。据表可知(       
国民党进步党
传统教育人数%新式教育人数%传统教育人数%新式教育人数%
参议院193.817515.03132.60499.82
众议院265.2116332.66357.0111923.85
合计419.0223847.69489.6116833.67
A.政党政治日趋成熟B.国民党占据绝对优势
C.两党群众基础广泛D.新学有利于政治进步
8 . 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一部临时宪法,称为《训政纲领》,从中国民党获授予双重责任:督导人们行使四权——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并监督政府行使五权——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据此判断,《训政纲领》颁布的目的是(     
A.践行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B.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C.顺应近代政党政治的时代潮流D.压制民主党派联合参政的热情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层秩序重构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晚清民国时期主政者自上而下推行“地方自治”的努力,因传统势力的阻挠而归于失败,复兴“保甲制”的努力亦终究无法整合基层社会。于是中共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政党下乡”所运用的组织化动员治理技术,在满足农民土地诉求的同时,进而萌发对中共组织的认同感。

——摘编自郭为桂《“组织起来”: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基层治理变迁》

材料二   当前,农村基层治理的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因此,需要扩大有序民主,健全三级联动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多元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加大财政支持,加快多元投入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建构同心多圆的农村民主管理生态;加强顶层设计。

——摘编自陈荣卓等《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基层失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治理的实践。
2023-10-2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质检(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统治B.赢得民族独立C.建立宪政民主D.解决民生问题
2023-10-20更新 | 152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6年甘肃高三下期第二次高考诊断文综历史试卷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