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承明制,除将明代的南直隶、陕西和湖广各一分为二,其他12个省级政区幅员基本不动。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清代前中期,朝廷与省督抚的关系更加紧密,省制更为有机地融入国家对全国疆域的整合与地方社会的治理机制之中。清末,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压力下,清廷不得不整体上放松对各省督抚大员的控制,一些封疆大吏趁机掌握省级兵权和财权,呈现省区逐渐疏离中枢的趋势。随着近代边疆危机日益加深,形势逼迫清政府对省区进行划设、调整与整合,省制仍具有加强国家统一和国家领土安全的强大制度功能。

材料二 辛亥鼎易之后,各省实力派都督在清末离心潜伏的积累后乘机走上前台,分离态势日益明显。皖系、直系、奉系轮流坐庄,地方军间各霸一方,省区力量取得主导地位,央地关系倒挂。省制变革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仍未能得到解决,冯系、阎系、桂系等地方实力集团与蒋介石集团各为其利仍纷争不断,亦不得其解。大革命面临严峻危机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在重要省区先后设立省委,是对省制的创造性运用。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革命战争形势快速发展,东北、华北、中南等行政区先后在解放区建立起来,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解放战争时期的区划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执政时期的最高发展阶段,克服了近代省区位置失序的弊端,为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摘编自翁有为《近代中国之变轴:军阀话语建构、省制变革与国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省制建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省制的演化历程。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省制变革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13年2月28日,《新闻报》刊载漫画《醉翁之意》,亭中正在饮酒的人物是宋教仁。该漫画意在说明宋教仁(     

A.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B.把推翻封建专制作为目标
C.以议会斗争追求政治抱负D.争取再造共和的坚定决心
2024-02-29更新 | 629次组卷 | 13卷引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对护国战争的法律辩护词

①前大总统袁世凯,久蓄逆……法律解决之道既穷,我国民乃不得不诉诸政治手段,故有今次兴师致讨之举。
②法者,上下所共信守,而复能相维于不敞者也。法令一失效力,则民无所措手足。而政府之威信亦隳,愿大总统常以法自绳,毋导吏民以舞文之路。”
③袁氏图帝不成,乃欲更保总统,反覆无……按诸现行约法刑律及各种法令,其为犯革命内乱之罪毫无疑义。

——摘编自蔡双全《梁启超对护国战争的法律辩护》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史事演进逻辑将梁启超法律辩护词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法律辩护的意义。
4 . 如图是民国初年部分政治事件示意图。下列最能概括该示意图的主题是(     
   
A.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斗争B.政党政治的实践与失败
C.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D.维护共和反对帝制的历程
2023-11-3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拟定宪法草案修正要点请公决案》说“在总统职权章应规定总统总揽治权,使五种治权之行使,均得由总统率而调节之”。这一规定(       
A.体现了国民党行宪的实质B.满足了抗日战争的需要
C.标志着民国进入宪政时期D.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
2023-11-20更新 | 20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检测(1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15年8月,段祺瑞说:“项城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为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由该言论推知(     
A.封建军阀接受新式文化B.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
C.洪宪帝制造成割据混战D.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深远
7 . 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时间流变反映在具象的平面上。下列标题最为贴切的是(     
   
A.《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B.《民国初年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历程》
C.《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状况》D.《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348日,第一届国会在北京成立。国会采用两院制,分为参议院与众议院。参议院由各省议会、蒙、藏、青海、华侨学会,按照《国会组织法》规定的名额,实际选出266名参议员。众议院按照人口每满80万选出议员1名的原则,共选出596名议员。两院议员合计862人。根据《临时约法》《国会组织法》的规定,国会主要有立法与行政监督两大权力。国会在短暂存在的半年多时间里,不少议员积极问政,宋教仁案、大借款案、俄蒙协约案、预算案等争执激烈,弹劾、质询案层出不穷,先后迫使国务总理赵秉钧、财政总长周学熙辞职。在立法活动中,总共通过各类议案42件,制定出民国宪法草案,展现出一定的立法活力。国会初开的两个月,被后人称为“国会神圣时代”。

——摘编自严泉《民国初年的制宪与民主转型》

材料二   (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时人评价某些政客“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收买选票,或一二元、或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复选时乃有数百元即俨然可为国会议员矣!”此外,更有政客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情况出现。选出的国会议员多是“原清政府的官吏”(包括参加新政权的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与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密切的议员,而真正出身有产阶级的议员却为数甚少,据统计不超过全体议员的3%。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


(1)据材料一,概括“国会神圣时代”的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023-09-08更新 | 28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三)
9 . 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指出;“(训政是)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1928年,蒋介石在《训政纲领》中提到:“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这表明(     
A.国民党发展了美国三权分立的理论B.蒋介石践行了孙中山的“训政”理念
C.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基层自治的条件D.“训政”沦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工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秦汉时期,乡里制度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朝基层官吏的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推行“村”制度,对城邑之外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是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自宋神宗熙宁年间直至清朝,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乡村自治政治。进入20世纪后,清王朝被迫于宣统五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摘编自唐鸣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民国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得乡村社会的矛盾愈演愈烈,乡村问题日趋恶化。对此,一些地方精英认识到改造中国必须从农村着手,通过乡村治理实现改造中国的目标,掀起了一股乡村建设运动的高潮。其中最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开展的“以教育为中心”的地方建设;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县推行的“以自卫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卢作孚领导的“乡村现代化模式”在重庆北碚进行的“以经济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建设。这些地方知识精英开展的乡村建设实验主要是来自他们对乡村社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实现乡村社会复兴。

——摘编自苏海新、吴家庆《论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材料三   毛泽东的乡村治理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始终把农民置于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地位,二是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三是非常重视乡村的全面发展。……习近平乡村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二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三是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并指出其变迁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密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