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中学修身教科书》是蔡元培于清末编写的一套教科书;民国建立后,随即对其做了修改(1912年5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学修身教科书》修订比照(部分)

请末版民国版
[吾国圣人,以孝为百行之本,小之一人之私德,大之国民之公义,无不由是而推演之者。]是以有五伦之教: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又分别言之,以为十义之教:所谓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是也。是道德之纲领也。[吾国圣人,以孝为百行之本,小之一人之私德,大之国民之公义,无不由是而推演之者。]故曰:“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臣民
忠良之臣
国民、人民
忠良之国民
是故臣子之本务曰忠孝,夫妇之本务曰和睦。是故弟子之本务曰孝弟,夫妇之本务曰和睦。
家有父母,如国有君主。君主统治一国,而臣民不能从顺……家有父母,如国有元首。元首统治一国,而人民不能从顺……
益人道莫大于孝……以之事君则忠盖人道莫大于孝……以之事长则顺
事君不忠,莅官不敬。谋国不忠,莅官不敬。
一家之有主仆,亦如一国之有君臣然。删除
结合《中学修身教科书》修订内容的变化,概括民国初年国家治理理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024-02-0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公元前509年,罗马贵族不满于最后一任国王“高傲者”塔克文的暴行,遂联合起来驱逐了他,共和制得以建立。公民大会实行的是团体票制,其中百人团大会的多数票由富有阶层控制,公民大会只能由高级行政官僚或者保民官召集……公民亦不能自由发言,通常只能就高级行政官僚和保民官提出的法案进行投票。

——摘编自黄洋《古代世界的共和主义》

美国共和、民主两党议员选举时,都把筹款能力作为首要条件,这是政治惯例。谁的经费越充足,谁获胜的希望就越大。例如在2004年的国会选举中,众议院中97%以上的席位,参议院中88%的席位,都是支持花钱最多的候选人的,而该候选人也最终赢得了选举。“钱多者胜”几乎成了普遍规律。

——摘编自孙怀玉《走下鼎峰的美国》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摘编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政治团体的大量出现,是革命后政治风气的重要现象,这些政治团体,正是建立在革命前的实际经验基础之上的。组织党派的领导人,大多都在日本度过一段时间。自从孙逸仙于18941895年在檀香山和香港建立兴中会组织以来,中国的政党是以秘密团体进行密谋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在清朝末年,各省建立的谘议局和全国的资政院,对于公开成立政治团体是一个鼓舞;这些政治团体都毫不隐讳地以政党的面目出现。当革命到来之时,中国受过教育的精英,特别是具有西方政治概念的人,遂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政坛,投身于政治斗争。

——摘编自【关】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


(1)分别指出材料一前三则史料中“共和”的含义,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共和”的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治团体纷纷建立的原因。
2023-11-2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华·伊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家国同构”“家天下”都是封建王朝中君主、民众共同认可的国家观念。梁启超引进了西方现代国家学说,他认为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应该有统一的地域、民族、政府和政治法律制度,并在各方面维持其主权的完整独立。而所谓国家思想“一曰对于一身而知有国家,二曰对于朝廷而知有国家,三曰对于外族而知有国家,四曰对于世界而知有国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与具体革命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在革命认识与实践中,孙中山由最初的具有排满色彩的“汉族的民族主义”主张,逐步走向“中华民族主义”的民族主张。“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和“中国”概念的进一步宣传与发展,激起每个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意识。在中国社会从封建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开始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设道路。

——摘编自金素端《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认同图式的历史审视》

材料二:根据现代民族国家的一般特性,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具备现代形态的民族国家就必须要达到以下标准:第一,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需要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认定自己不仅仅属于某个民族(种族),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第二,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要享有公民的权利,国家是属于人民的;第三,中国政府对内要享有最高的主权权威,对外要有独立的主权。这些特征的具备需要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构建过程中,要获得民族性,就需要进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设;要获得公民性,就需要进行民主建设;要获得主权性,就需要取得反军阀和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具体实践任务是不同的,是相互盘杂的。

——摘编自承凤凤《中国共产党与现代新型民族国家构建研究(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国家民族认同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主要实践,并归纳其成功经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构建现代新型民族国家的历史启示。
2023-10-06更新 | 205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多校2024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主题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随着1911年武昌起义以及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初具规模,各界人士纷纷结成党政社团,颁布纲领,对中国今后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发表看法,提出各自的主张。在当时的社会上,人们确实对结党结社倾注了极高的热情。自武昌起义到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几个月间,革命派的同盟会和立宪派的宪友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派之间因政见理念不同、利益不同等而不断分化、重组,以至于一时间政党林立,直到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正式成立前后,又形成革命派与立宪派对立的两个大党:前者为国民党,后者为进步党。

——摘编自龚佩玉《浅谈民国初年的政党斗争——以唐绍仪出走天津为例》

材料二:在此政体结构内,如果议会较为强大有力,内阁和总理将被引向对议会负责的方向,否则他们就要对总统负责。副署权及政府预算表决权的设置似乎表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者最初的动机是要建立一种责任内阁制。然而事实上,围绕权力的争斗以及责任在总统和总理之间的转移,使这一体制既非内阁制亦非总统制,而是责任不明的双重行政体制。这种体制除了使总统和总理之间产生经常性摩擦外,一无所能。

——摘编自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政党政治蓬勃兴起的景象。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清末民初的政党也不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成熟的产物。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他们当然不可能去推进资产阶级的政党统治。政党之间,党争多于联合,个人恩怨超越党见,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烦心理,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

——摘编自李爱峰、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

材料四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

五、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

六、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

七、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

十九、在宪法开始时期,中央政府当完成设立五院,以试行五权之治。其序列如下∶曰行政院;曰立法院;曰司法院;曰考试院;曰监察院。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年4月12日

材料五:“五五宪草”标榜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大纲》、训政时期约法为蓝本来制定,但最后呈现给国民的却是一部“一党专制”、总统独裁、民权受限、经济统制的宪法。何以至此?立法院于1933年1月着手进行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直到1936年5月5日,草案才由政府公布于众。在这三年期间,各种各样的政治力量影响着宪法草案,但是占优势的力量,无疑是专制主义。立法院在1933年开始起草的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宪法草案,到了1936年,早期草案中大部分具有民主色彩的条款都被删除了,而代之以对维持、发展蒋介石日益增长的势力有利的条文。

——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主题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材料六: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下茶陵县城。毛泽东立即指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兵政府,保卫商店、邮局和学校。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后,立即号召广大群众建立工农武装,惩治土豪劣绅,土地革命在茶陵各地开展起来。1928年1月,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颁布实施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临时政纲明确规定和保护广大工农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和受教育权利。

——摘编自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演进历程研究》

材料七:在当时的延安,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宪法性文件。建立干部管理制度,实行了干部的培养制度、教育制度、考核制度、报告制度、任用制度、奖惩制度等,做到了严管干部。实行统一财经制度,由于金融领域存在诸多制度漏洞、导致金污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建立和完善了自收自支制度、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税收制度、地方财政管理制度、财务人员训练等财经制度,从而统一了财经,堵塞了漏洞,使得财政经济收支基本达到平衡。

——摘编自刘国成《延安时期从严治党的实践及现实启示》

材料八: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主题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材料九: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实现民主而进行的艰辛探索和奋斗,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珍惜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模式。

——摘编自黄勇《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十:第六十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第九十七条 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第一百条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基础测评✱
(1)简析材料一中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政体结构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体在设计上存在的缺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能力提升✱
(4)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政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5)据材料五概括“五五宪草”是一部“一党专制”、总统独裁、民权受限、经济统制的宪法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五宪草”的危害。
✱历史纵横✱
(6)根据材料六,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进行政权建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在延安时期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重大意义。
(8)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
(9)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10)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11)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
2023-07-22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03·选必一第03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乡村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初中国农村经济走向衰弱的时代背景下,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一场乡村社会改造运动,知识界的普遍认识是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各主要乡建团体所进行的工作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突出代表是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领导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在1928年开始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搞所谓“乡村建设”,即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立“乡村文明”。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搞“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乡农学校”;二是建立“乡村自卫组织”;三是建立“合作社”,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他说:“共产党闹的最厉害的地方,单靠军队去剿是不行的”,“要想消除共产党的农民运动,必须另有一种农民运动代替才可以”。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建设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乡村建设运动”?
2023-01-18更新 | 28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宋教仁说道:“吾人主张①____,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摇动国本”。

——郭文深《试论宋教仁的政党政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提供了分析工具和组织模型,但是,共产党人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应用到思想行动的每一级,上至中央委员会制定的政策,下至村庄工作的细节。……用这样的办法,共产党将自己的利益与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群众的拥护。坚实的群众基础满足了它对粮食和人力的需要,使它与国民党做斗争时有充分的供给。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

材料三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对于毛泽东探索留下的成功与失误经验、正确与错误思想,邓小平采取了“扬弃”的辨证态度。对正确的东西坚持下去,错误的东西坚决改正,从而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出误区,走向正确的方向。

——范志轩等《论毛泽东与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在①处填入宋教仁的政治主张,并简述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派为此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并简述“坚实的群众基础满足了它对粮食和人力的需要”的政策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1956年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表现,“对正确的东西坚持下去,错误的东西坚决改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精神?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使华北区的工作实现党、政、军、财的统一,1948年5月,中共中央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区合并为华北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积累政权和经济建设的经验,为建立新的中央政权做准备。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认为新政权的组织既不能照搬苏联,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议会制,而应是通过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通过代表大会选出政府领导人,制定各项施政条例。但在刚刚接管的新城市,群众尚未被充分发动起来,不能召开名副其实的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只能召开协商性质的、主要对群众起联系作用的各界代表会议,然后待机实行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华北区是首先按照这一设想进行政权建设运作的。

材料二   在第一届国民大会中(1948年),大会原本尚有修宪之主张,后来在未更动宪法文本的方式下,增订《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为了使相关法案能获得国民党外人士的支持,蒋介石于1948年4月9日约见民社党主席张君劢,“研究国民大会提议勘乱时期授权政府紧急措施案。张始则犹豫,继乃赞成,终则要挟以经济援助”。在几经协调之后,莫德惠等771位代表于15日,向大会提请制定《动员“乱”时期临时条款》。经代表讨论决议,大会于18日通过增订《动员“裁乱”时期临时条款》,总统拥有紧急处分权。王世杰指出“此一条款给予总统以紧急命令权,对于财政、经济可发紧急命令,对于非常危难,可宣布戒严。此一条款之起草及在国民大会通过,我均负有特殊责任。”

——以上材料均选自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六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48年,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区政权建设的构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48年国民政府第一届国民大会反映的实质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2-10-31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

五、建设之程序分为三期;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

六、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

七、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

十九、在宪法开始时期,中央政府当完成设立五院,以试行五权之治。其序列如下∶曰行政院;曰立法院;曰司法院;曰考试院;曰监察院。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年4月12日

材料二   

“五五宪草”标榜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大纲》、训政时期约法为蓝本来制定,但最后呈现给国民的却是一部“一党专制”、总统独裁、民权受限、经济统制的宪法。何以至此?立法院于19331月着手进行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直到193655日,草案才由政府公布于众。在这三年期间,各种各样的政治力量影响着宪法草案,但是占优势的力量,无疑是专制主义。立法院在1933年开始起草的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宪法草案,到了1936年,早期草案中大部分具有民主色彩的条款都被删除了,而代之以对维持、发展蒋介石日益增长的势力有利的条文。

——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政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五五宪草”是一部“一党专制”、总统独裁、民权受限、经济统制的宪法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五宪草”的危害。
2022-10-3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大总统由国会议员,组织总统选举会选举之。前项选举,以选举人总数三分二以上之列席,用无记名投票行之,得票满投票人数四分三者为当选。但两次投票,无人当选时,就第二次得票较多者二名决选之,以得票过投票人数之半者为当选。

第三条   大总统任期五年,如再被选,得连任一次。

大总统任满前三个月,国会议员,须自行集会,组织总统选举会,行次任大总统之选举。

——1913年10月4日《大总统选举法》

材料二   定中华民国总统任期为十年,连任几次不限;

凡届总统改选之年,参政院参政如果认为有政治上之必要,得三分之二以上参政同意,得为现任总统连任之决议,即无须改选,由现任大总统公布;

总统继承人,应由现总统推选于选举会,其名额以三人为限。被推荐者之姓名,于(选举)日期前,书于嘉禾金简,钤盖图章,密藏于金匮中,于大总统府特设之金匮石室尊藏之。并有钥匙三把,由总统、参议院院长、国务卿各执其一,平时不得擅自开启,须要在选举前取出,交付选举会进行选举。

——摘自1914年12月28日《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1)据材料一、二,概括《修正大总统选举法》的变化及其反映的实质问题。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
2022-10-31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临时约法》采取责任内阁制的原因并不难解释, 清末预备立宪期间,责任内阁制曾经是议论的大题目,朝野上下,无论对于立宪持何种态度,对于立宪体制下要实行责任内阁制是没有疑议的,辛亥革命和清末立宪在时间顺序上虽然前后有分,但清末立宪的影响并没有因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就消失得一干二净。在清末立宪期间,立宪派所广泛宣传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实行责任内阁制,君主不负责任,内阁首相负政治责任,对于当时所有政治开化的人们来说,记忆犹新。且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的事实就在眼前,人们对责任内阁制比总统制相对而言要熟悉得多,因此采纳责任内阁制也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刘笃才《<临时约法 >“因人立法“说辩正》

材料二 1787年9月各州代表完成制宪工作,开始寻求各州代表会议的最后批准,费域制宪会议后的一年,各州就是否批准新宪法展开了激烈的全国性的公共大论辩,在这场旷曰持久的大辩论中,看到了美国植根于文化基因中的民主精神,制宪会议拟就的宪法草案以及此后的公共辩论,直至新宪法的最终通过,都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在反联邦党人看来, 赋予合众国总统如此大的权力,实在是危险之举。联邦党人则指出了邦联和州政府因无能而造成的缺陷,美国需要一个独立的、有执行力的总统去实施联邦法律,执行对外政策。 同时总统权力是受到各种形式的内在的或外在的限制和制约的。

——摘编自肖龙《美国总统制的历史起源——基于1787年宪法的辩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临时约法》 采取责任内阁制和1787年宪法采用总统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国内对1787年宪法辩论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宪法规定实行的政治体制带来的不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