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汉官仪》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材料体现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趋势。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3 . 汉代官员是“乡举里选”“以名入仕”;隋唐时期,通过书面考试依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可以归纳为“以文取士”。这些做法(     
A.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发展B.固化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体现公开公平用人原则D.实现选拔标准的客观化
2024-02-2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质量检测(开学)历史试题
4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唐太宗)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北宋)国初取进士,循唐故事,每岁多不过三十人。太宗初即位,天下已定有意于修文,特取一百九十人,自唐以来未之有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三·举士》

材料三 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在西方国家政府中,政府部长等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对政策的正确与否负政治责任,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在政务官的领导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摘自《选择性必修一》

材料四   在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美)艾伦·坎贝尔

材料五   汉承秦制,“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计簿”,御史大夫检查计簿所载数据的真伪,丞相府则据实以行奖惩,绩优者升迁。为了防止官吏弄虚作假,汉朝颁布了《上计律》、《功令》、《考功法》,其中规定了“上财物之计簿而欺谩不实”的行为为欺谩之罪,要承担刑事责任。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吏,也要免职。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指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具体要求,偏重在职才能的考察。各部门长官在对其下属进行初考后,考核结果要“悬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日”。

——摘编自刘守芬等《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

(1)按照要求,完成表格。
时间

先秦时期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官制

B

九品中正制

D

标准

A

德才

C

E

(2)材料一中唐太宗“喜”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结合所学,分析出现材料二状况的原因。
(4)依据材料,归纳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看法。
2024-02-26更新 | 53次组卷 | 5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原始社会选拔贤者、春秋战国时期选拔贤士、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对人才的选拔都有品行要求。古代中国比较重视学校教育,并着力通过学校教育来选拔官吏。当然,每个时期的人才选拔方式也不是唯一的,即使是在比较开明的唐朝,除了科举制度之外,还有门荫入仕、荐举、外戚、武功等不同类型的人才选拔方式。科举制度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比之前的荐举制度更具公平性,同时,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考试规则愈加严格和完善。

——摘编自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得出的启示。
2023-05-08更新 | 183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举一举】试列举中国古代史上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其选拔标准,归纳其发展的整体趋势
2022-08-17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上)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结合官员的任期,按照官制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对官员的品行、绩效进行考核,分出等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考核内容,是确保权责一致、循名责实的考核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比如,对高级官员和中低级官员、京官和外官的考核内容分层分类进行。在考核内容上既重视常规性考核又加强特殊性考核,有利于对官僚集团形成普遍约束力并突出管理的重点。在考核过程中,加入监察权对考核权进行制约和监督,比如秦汉时期设有御史在考核中进行监督。考核结果贵在使用,考核后的赏罚兑现与否,关系到整个考核制度。唐代考核的结果与官职联系起来;明代三年一考,九年考满,最终的考核结果还要看工作岗位的性质,以及任职期间有无过失。

——摘编自齐瑞《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及功效》

材料二   自从英国在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官员考核也开始实行。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节省开支,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并建立专门的执行局独立于各个部门,与政务官分开办公。

——摘编自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英国官员考核制度发展变化的背景。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刺史六条》的内容主要为:“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重暴寡;二条,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详讹言:四条,二千石选暑不平,苛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侍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比下,阿附豪强,通行货路,损割政令也。”……唐朝《监察六法》在性质上属于地方监察法规,是唐朝“道察”体制的产物,内容主要为:“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账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欧阳修等《新唐书》等

材料二   宋仁宗日:“朕惟天下之重,不可独治,付之郡守、县令而已;郡守、县令之贤与不肖,不可遍知,付之转运使、提点刑狱而已……知州、军通判,自今按察所部官,须具实状以闻。”宋高宗诏:“监司之职,临按一路,寄耳目之任,专刺举之权。”宋孝宗诏:“监司、郡守毋得以宽剩为名,划刷州县非正额钱物……如有违庆,许监司互相觉察。”南宋朱熹言:“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南宋湖南提刑孙逢吉言:“近年以来,为守令者,不修其官,以待考察,往往崇饰虚伪,撰造政绩。”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相比于汉朝在地方监察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唐朝对地方的监察被称为“道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最高统治者“遍知”地方官员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评价宋代的地方监察机制。
2024-05-1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县城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延续了几千年,在这数千年的时间里,虽然王朝更替,但是政治制度还是一朝一朝延续下来。……对官吏的任免、铨选、考课、奖惩等逐渐制度化,其体系之完整,规范之详密,制度之完备,均居于同时期世界的前列。

——摘编自姚伟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嬗变与特征》

材料二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命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审势》

材料三   古代中国社会的治国理念丰富庞杂,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智慧结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阳明心学,古代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为国家治理贡献了自己的治国智慧。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依据时代变迁和社会特点,选取适合自身的治国理念,这些治国理念承袭发展、相互借鉴,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

——摘编自杜俊杰《论古代中国社会的治国理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汉朝的相关史实,指出中国古代“对官吏的任免、铨选、考课、奖惩等逐渐制度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郡守”的含义,并概述北宋为实现“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命于上”而采取的相关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理念发展的特点,并以“大一统”为例,简析古代治国理念的不断发展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6月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西汉循吏。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举贤良方正,授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治行第一、迁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