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汉高祖发布求贤诏,广招德行贤明之人;吕后聘请商山四皓前来辅佐太子等,此后,便不断有皇帝征召士人来做官,被授予很高的官职,朝廷还常征聘文人学者到京师来做博士,皇帝亲自征聘便成为最为尊荣的仕途之路。材料反映了(     
A.察举制在汉朝初期就已经出现了
B.打破了阶层限制,实现了平民阶级的晋升
C.打破了血缘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D.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逐渐发展为主流思想
2 . 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丕继任魏王后,颁行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据此可知,当时选官制度调整表明(     
A.社会局势决定选官制度B.提升官员行政能力
C.人才选拔更加开放D.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时考课制度得到完善。唐朝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

——摘编自高元庆《中国古代官员政绩考课制度》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文官廉政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各国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以有利于监督机构有效监控。与此同时,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西方国家还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以此来稳定文官队伍,使其工作尽心尽职。西方国家通过高薪养廉,使文官普遍享受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促使官员同经济界完全脱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了官员以权谋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文官回避制度使各级官员难以结成营私舞弊的关系网。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也可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西方文官廉政机制不仅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更多的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时聪《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机制及其借鉴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方文官廉政机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和西方文官廉政制度给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
2023-10-1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在汉代,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将记载本地生产、税收、户口、刑狱等情况的计簿由上计吏携到京师上计,备受查询。郡国上计吏常驻首都,参加朝会及其他大典,了解朝廷的指示,同时备询政俗,向中央反映郡国的情况。这说明汉代(       
A.郡国长官行政权力削弱B.朝廷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C.监察巡视制度日益完善D.官员考核程序逐渐规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数量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出秦汉之际(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入仕通道趋于多元
C.选官的客观性增强D.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2023-08-29更新 | 1271次组卷 | 55卷引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2023-08-18更新 | 290次组卷 | 35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魏晋时期,“清”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南北朝时期,“清简”“清淡”“清远”这些概念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评论。据统计,“清”字在《文赋》中使用7次,在《文心雕龙》中使用48次,在《诗品》中使用17次。据此可知当时(     
A.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B.民族交融不断深入发展
C.文学创作出现了新的形式D.选官观念影响人们审美
2023-08-14更新 | 327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武帝开创考试选拔文官以来,特别是科举制度形成后,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历代所选拔出的文官往往从开始读书识字到揭榜入仕,都一直要接受杜奸防贪、清正廉明的教育。 同时,作为科考内容的儒家经典对“四维八德”十分强调。 这就使通过考试选拔出的官员坚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以为国家效力,为国家尽忠,重视民间疾苦作为为官的基本信条。 作为治国的官员,清廉和品德就成为他们所要奉行的教义。

——摘编自赵瑞军《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统治功能及其对当今的启示》

材料二   1870年英国政府以枢密令正式确立“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这一文官考试制度,并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 英国在文官考试录用过程中,把公开竞争放在首位,把考试程序与录用条件向社会公开,严格按成绩排列名次,择优录用,只有知识和能力的优劣,而无权力、地位、资历及人际关系的因素。 此外,人才主义也是英国文官考试的一大原则,过去一贯重视“通才”,1968年改革后增加了“专才”的比例。 英国文官的考试录用制适用范围不是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只限于文官,即政府行政部门内所有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官制度与古代中国文官的差异及成因。
9 . 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官箴竹简《为吏之道》对吏的道德模范作用和为基层地方提供教化的作用要求颇高,为吏职赋予了三大职能:法律执行者、知识传授者和道德表率者。由此可见,《为吏之道》(       )
A.明确了秦对吏的教化要求B.代表了秦朝官员管理水平
C.打破了长期官位世袭制度D.强化了地方监察体制建设
10 . 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一职,负监察全责。此外,又建立了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等监察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察体系。这反映出汉代(     
A.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特征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D.官僚制度引发腐败的严重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