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65 题号:198011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武帝开创考试选拔文官以来,特别是科举制度形成后,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历代所选拔出的文官往往从开始读书识字到揭榜入仕,都一直要接受杜奸防贪、清正廉明的教育。 同时,作为科考内容的儒家经典对“四维八德”十分强调。 这就使通过考试选拔出的官员坚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以为国家效力,为国家尽忠,重视民间疾苦作为为官的基本信条。 作为治国的官员,清廉和品德就成为他们所要奉行的教义。

——摘编自赵瑞军《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统治功能及其对当今的启示》

材料二   1870年英国政府以枢密令正式确立“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这一文官考试制度,并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 英国在文官考试录用过程中,把公开竞争放在首位,把考试程序与录用条件向社会公开,严格按成绩排列名次,择优录用,只有知识和能力的优劣,而无权力、地位、资历及人际关系的因素。 此外,人才主义也是英国文官考试的一大原则,过去一贯重视“通才”,1968年改革后增加了“专才”的比例。 英国文官的考试录用制适用范围不是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只限于文官,即政府行政部门内所有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官制度与古代中国文官的差异及成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地方官员政绩被制成计薄,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薄,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时期,尚书省吏部主管考课,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将道德考课与具体事务的考课有机结合起来。宋代由审官员和考课院负责,沿袭唐朝的考课标准,还制定了专门的《元丰考课令》《考课法》等考课法规。明代考课由吏部会同都察院主持,依据《大明律》《考察通例》等进行。清代以“四格八法”为标准,分为对京官的京察和对外官的外察两种,考满法为一年一考,三年为满,以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或降、调。

——据朱伟华、徐璋著《中国古代职官考课制度特点初探》

材料二   1938年,毛泽东要求“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1941916日,中央军委作出指示:“今后提拔干部,必须以德(对革命忠实)才(工作能力)资(资望与斗争历史)兼顾,不以斗争历史为唯一的或第一的标准。”党的七大将这些标准加以系统概括。

——据孙秀民《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官员考课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
2023-12-27更新 | 1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制度)。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
2020-08-27更新 | 7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官员考核标准变化很大,但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政绩”标准。包括对一般性行政官员的考核和业务官吏的考核:对一般性行政官员如部门首长和地方行政首长,则考核其所属部门或地区的户口增减、垦田多少、钱谷收入、盗贼狱讼、教育水利等,也就是说,是综合指标的考核;对担任专门业务的官吏,其考核依据不同的职事制定不同的标准。二是“道德”标准。我国传统是礼治治国,比较重视官员的道德水准,于是官员的道德水平也是考核重心。在隋以前是清正、治行、勤谨、廉能等;在唐宋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不懈;在明清是清、慎、勤等。这些被认为是所有官吏必应具备的品德,也是考核的基本内容。

——摘编自吕冰洋《央地关系:寓活力于秩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古代官员考核标准。(要求:论题明确,表述准确、史实充分、逻辑严密、论述成文)
2024-02-23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