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

制度

简介

选举制

在原始民主发展阶段,主要选举部落联盟领导人。商朝时是地方基层官员的一种选任方式;西周则“士、中士、下士、府、史、胥、徒,取诸乡贤与能,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春秋战国时期,荐举选官日益普遍,大批贤能之士通过荐举步入仕途,取得高位

学仕制

即由学入仕。夏商周三代,无论是卿大夫以上世袭的官员和从士中选拔的官吏,都需要通过学校进行培养

世官制

即古代贵族世代承袭官职的制度,主要存在于夏商西周到春秋初期

军功制

是春秋战国时期按照作战功劳大小赏给爵位和官职的制度。盛行于魏、韩、楚、赵、燕、齐、秦等国,而以秦最为发达

客卿制

指在一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人,被以客礼相待,以客的身份入仕。“客卿”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战国,其中燕、齐、赵、韩、秦等国均有客卿,秦国最为活跃。与客卿制密切相关的是养士制,由政府或执政的高官豢养一批具有特殊知识或技能的士人,作为人才储备,为己所用

——摘编自齐秀生《先秦官吏选拔制度述略》

材料二   两汉实行察举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官吏按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或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宰相、九卿等策试,最后根据对策成绩授官。魏晋时期,为了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推出了“九品中正制”,即在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地方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该制除考察士人的经学、德行、乡间清议外,还增加了家世、实才等内容。隋唐时期,废九品中正制而行科举制,即官府定期举行考试,通过明经、进士等科考查学子经义、时务策和诗赋等,并根据考试成绩的优劣来选取人才。该制度下,不问出身,学子均可参加官府的逐级考试。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时期选官制度发展的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分析隋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2023-10-16更新 | 3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体制是九品中正制,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并向朝廷推荐。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但是,庶族地主的人数比士族要多,而且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经济力量也日渐扩大,自然希望政治制度有所改变。所以,南北朝时期,随着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矛盾的不断扩大,到了隋朝,“九品中正制”基本上被废除。

——摘编自隋启良《九品中正制的兴表》

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科举选官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下地主士人得以参政,将选举权集中到封建中央政府的吏部,削弱了地方上的士族势力。由于科举制度成为步入仕途、求取富贵的最主要途径,有志从政者就必须接受同样的经书、文学教育。唐代,不少文人在青年时代就才气过人。如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王勃青年时便已是“西南洪笔,威出其词,每有一文,海内惊瞻”。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022-10-1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中,北魏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北魏控制区域由草原牧地到中原农垦的州郡,统治范围逐步扩大。由于政权脱胎于部落联盟,地方官员多为征战有功的拓跋武人,“官无禄力,唯取给于民”,贪污之风盛行。北魏初期监察的主要对象是地方官员,监察内容主要为官员廉政,及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的成绩。孝文帝亲政后,监察制度更加完备。从中央官员、地方官员乃至地方属官,都要接受中央统一监察。这些官员依据政绩分为七等,上等可以得到升职、赏赐财物等奖励,下等或削禄,或降职,这种做法有利于激励官员勤于政事。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述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北魏监察制度建立、发展状况及其背景。
2022-07-10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西汉循吏。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举贤良方正,授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治行第一、迁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首设《循吏传》,列于类传之首。《史记·循吏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5位循吏。

循吏

《史记·循吏传》的记载

齐国孙叔敖

其政“施教导民”“政缓禁止”,其人“三相楚而心愈卑”,其为治“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百姓“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郑国子产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挚,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

鲁国相公仪休

拒收遗鱼, “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楚国相石奢

竖直廉正,无所阿避

晋国法官李离

“过听杀人”,以身“正国法”

材料二   元代修的《宋史·循吏传》人物铨选, “抚子之长……尽其平生”,如程师孟“累领剧镇”,先后出任过南康军、楚州、洪州及青州等地知州;崔立则前后历知十余州。在“循名责实”原则下,以考课优异,有富民、缉盗、治狱、化俗、抚边等实绩的官吏入传。如赵尚宽“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阪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高赋继赵尚宽之后知唐州,两任期满时, “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

——摘编自牛子晗《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与记述内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界定循吏的标准,并分析影响其推崇循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史记》到《宋史》循吏人物铨选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凌然一趋于正。”

——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
2024-01-24更新 | 63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地方官员政绩被制成计薄,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薄,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时期,尚书省吏部主管考课,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将道德考课与具体事务的考课有机结合起来。宋代由审官员和考课院负责,沿袭唐朝的考课标准,还制定了专门的《元丰考课令》《考课法》等考课法规。明代考课由吏部会同都察院主持,依据《大明律》《考察通例》等进行。清代以“四格八法”为标准,分为对京官的京察和对外官的外察两种,考满法为一年一考,三年为满,以考核结果决定官员的升迁或降、调。

——据朱伟华、徐璋著《中国古代职官考课制度特点初探》

材料二   1938年,毛泽东要求“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1941916日,中央军委作出指示:“今后提拔干部,必须以德(对革命忠实)才(工作能力)资(资望与斗争历史)兼顾,不以斗争历史为唯一的或第一的标准。”党的七大将这些标准加以系统概括。

——据孙秀民《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官员考课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政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是继察举制之后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产生于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以中正官为中心,论品定级,依照品级选拔和升降官吏。具体做法是,郡邑设小中正(官名),州设大中正,由他们负责察访品评所属地区士人,按士人的德行、才能划分九品,中正官依据士人的门第高低、德才优劣进行定品,写出“品状”。获小中正品第的人才需上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实后送司徒,经司徒再核,送吏部尚书选用,吏部尚书按品授官,标准为高品授大官,低品授小官。士人品第评定后,根据实际表现可升降进退,一般三年评定调整一次,品第的升降与官位的升降一致。

——摘编自谢佳能《论我国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合理内核》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两种制度都存在很大的弊端。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正是出于这些需要,1819世纪的英国知识界和政界人士才会对中国的选官制度予以更多的关注。19世纪,英国对中国制度的研究方兴未艾。在这些研究和介绍中国的著述中,科举制是一个热点,且较上一世纪的著作更为详尽、具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学者如郭施拉、麦都思等人在介绍科举制的同时,还强烈呼吁英国政府按科举制原则实行选官制度的改革。

——摘编自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相较于察举制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19世纪英国社会推崇科举制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秉笔直书,是中国史学一个突出的优良传统。春秋时期,齐太史兄弟为记下崔杼弑君的罪恶,前赴后继,连续三人被杀,仍义无反顾,又一弟弟以无所畏惧的态度记下其罪责,终于使贼臣感到畏惧,不敢再侵犯史官行使自己的神圣权力。梁启超曾说:“现在人喜欢讲司法独立,从前人喜欢讲史官独立。……甚么制度,行与不行,都存乎其人,况且史官独立半是无形的法典。”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起初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史官)。宋太祖某日俯首不言,内侍问之,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也。”

——摘编自陈其泰《论古代史家的信史追求》等

材料二

时期

例证

秦汉:监察制度形成期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专职监察,但也被派遣担任军事、出使、司法等具体使命。西汉末年,以御史中丞为台长的御史台建立
魏晋南北朝:监察制度巩固期御史台脱离少府,完全独立。侍御史人数增加。可以监察太子王公,还可以“风闻言事”(根据传闻弹劾)。州变为行政区,地方监察削弱
隋唐宋元:监察制度成熟期监察组织健全,职能广泛,法规较完备,选任有制度。御史台实行台、殿、察三院制;有谏官组织;地方监察系统完备。台谏严重掣肘行政
明清:监察制度烂熟期一台三院变为都察院一院制,但又形成道、科分工。职权高度膨胀,乃至监察思想学术。出现特务监察,明厂卫,清密折,鼓励告密

——据王晓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史官受重视的原因,并指出史官对监察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可大可小,可纵可横,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2-0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总是殚精竭虑地寻求最理想的文官选拔制度,以此来给统治集团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在此背景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了军功爵制;持续稳定的大一统两汉实行了察举制;分裂割据时代的魏晋南北朝实行了有利于世族门阀的九品中正制;繁荣统一的隋唐王朝出现了科举制度;“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朝廷鉴于军阀割据势力的猖獗,努力发展文官政治,扩大科举取士,科举士人逐渐在政府中占优势;北宋以后科举制度的充分成熟使世袭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级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消失。

——摘编自周少元、程雁雷《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嬗变与利弊》

材料二   18世纪初,在英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政府任用官吏一直实行的“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肥制”。这两种任用官吏制度的推行,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政治腐败,结帮拉派,冗员充斥,效率低下,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此,英、美两国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先后于1853年和1883年对本国的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为重要原则的文官制度,并成立了专门负责考试事宜的政府机构。此后,考试录用制度很快在西方各国得到推广。

——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演变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英美官员录用的新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确立的原因。
2024-01-01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学术联盟2024届高考模拟信息卷&押题(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