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数量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出秦汉之际(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入仕通道趋于多元
C.选官的客观性增强D.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2023-08-29更新 | 1271次组卷 | 55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2 .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2023-08-18更新 | 290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韩非子说,商鞅的军功爵制把斩杀敌人首级和官职及爵位相联系,结果是有无治国能力的人都想杀敌立功,如此即可谋得官职,少数甚至能跻身于统治阶层。让有勇气和力量的人去担任需要智慧和才能的官职,就如同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当医生和工匠一样。由此可知,韩非子
A.重视对儒学理念的借鉴B.迎合了王权强化的时代诉求
C.认识到军功爵制的弊端D.要求选官制度的全面调整
4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约束B.都将选官范固定为世家子弟
C.都把才德作为选官标准D.都始终把孝廉作为选官标准
2021-11-05更新 | 348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中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原因是
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6 . 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由此可见
A.九品中正制全面严格举荐人才B.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C.九品中正制导致世族势力扩张D.九品中正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7 .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所指的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20-09-21更新 | 156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8 .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考试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