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概述古代官员选拔 考核 监察制度发展过程,归纳其发展的特点进和基本趋势是什么?
2022-10-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 . [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023-06-14更新 | 4067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选官制度]

材料一:随着空前统一的新王朝出现,高度集中的皇权巩固,需要不断地削弱地方士族势力,选拔新的文化官僚来接替士族手中的权力,充实国家对地方的控制。隋文帝在吏部收归对地方官吏选举权的同时,有意打破维护士族利益的察举制,取消“以族取人”的门户界限,充分发掘和利用察举制中试策考试的公平竞争因素,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标准,分科选拔和任免治理大一统国家的文官队伍。

——张希清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材料二:在建文二年至水乐二十二年9科殿试中,明廷共录取进士1939人,其中南方6直省共1622人,占同期全国进士总数的83.65……这种进士地理分布呈现出南北相差悬殊的局面,不仅严重压抑了落后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脱颖而出,而且不利于明朝加强对全国尤其是边远落后地区的统治,增强边远落后地区对朝廷的向心力。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仁宗谕礼部臣曰:“科举之士,须南北兼取。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以十分论,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尔等其定设各布政司名数以闻。”

——郭培费《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明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朝科举取士“南北兼取”的背景及意义。
2023-03-04更新 | 14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合适的选官制度,是实现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批功臣在文帝之初尚存百分之四十六,但经过文帝统治的 23 年时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去世,延续到景帝时只剩下五人,仅占原封侯者 143人的百分之三点五;逮乎武帝时期,便呈现出“元功宿将略尽”的局面。这些功臣的后代,虽说都承袭了前辈的爵位,身居朱紫之列,但由于骄逸腐化,“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故当武帝后元之年,也已经“靡有孑遗,耗矣”!因此,武帝时改革选官制度,较文帝时更具有紧迫感,同时阻力也大大减少。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如果说常任文官的出现,是为了克服政党分赃造成的政府频繁换班的弊病,这一改革产生于英国政府内部的实践;那么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开竞争考试原则,则是借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取士的做法。同时也从英属印度殖民地——东印度公司的行政管理实践中汲取了某些有益的经验。

——周敏凯《比较公务员制度》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影响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因素以及文官制度的特点。
(3)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一直都有两种观点:①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孙中山也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②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请结合所学, 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论述。
2022-11-14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六部各掌四司作为下属机构,以下为《明史·职官志》对吏部考功司、兵部武选司职能的部分记载:考功,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凡内外官给由(履历),三年初考,六年再考,并引请,九年通考,奏请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京官六年一察。外官三年一朝。前期移抚、按官,各综其属三年内功过状注考,汇送覆核以定黜陟。吏之考,三、六年满,移验封司拨用。九年满,又试授官。

武选,掌卫所土官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军政,五年一考选,先期抚、按官上功过状,覆核而去留之。凡土司之官九级,自从三品至从七品,皆无岁禄。其子弟、族属、妻女、若婿及甥之袭替,胥从其俗。附塞(边塞)之官,自都督至镇抚,凡十四等,皆以语敕辨其伪冒。

材料二 武选的重要环节是兵部要利用内府所藏的武官贴黄以及其他相关档案文书来核查武官应袭舍人所提供的从军履历是否属实,以此来审查应选者的身份资格。因此,诸如贴黄、选簿等档案文书在武选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凭证作用。其中,贴黄详细记载了武官的姓名、旧名、年甲、贯址、从军归附来历、征克地方、杀获次数、受赏名目、升授职役、调守卫所并给授诰敕等项内容,是世袭武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档案资料,因此官方毖它深藏于内府之中。选簿则是在每次武选之后,选过武官基本情况的登记簿,以卫所为单位,保存在兵部。它主要记载武官的除授年月、职事,每次武选之后就在武官选簿中添写一辈。这样,武官历辈的袭替情况就尽载于选簿之中。

——梁志胜《明代“武选司审稿”初探》


(1)据材料一,概括考功司与武选司职能异同。
(2)提炼材料二主题,并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评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南建水文府始建于元代。明朝建立以后,儒学在云南广泛传播,建水文庙得以大建修建。大成殿是其精华部分,供奉着孔子塑像。东西厢房祀奉先圣先贤79人、本地乡贤名宦及忠义孝悌之士75人。第二大特色建筑是明伦堂,系元明清三代建水地区的官学讲堂,从这里走出去数千成万计的学子参加乡试、会试甚至殿武,经公开科考成为栋梁之才。数百年来文庙笃守“耕读传家、修身报国”之信条,为建水的发展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摘编自陈旸《建水文庙建筑装饰的文化含义》

材料二 1937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南下、西迁,最后在昆明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办学近9年的历程中,联大师生虽然从没有摆脱过缺钱缺粮的困境,但始终昂扬着为国教书、为国读书的热情与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先后有约8000学子在西南联大就读,涌现出一大批一流人才: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5位院士和他们培养的几代专家学者。

——摘编自龙舟、黄想楚《铭记联大历史赓续精神文脉》

材料三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也持续推进,全国上下开展了城市精神大讨论、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请的文明风尚。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立足本职工作、默默奉献的杰出代表。人民教师张桂梅,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女孩失学学状况,在2008年推动创建了一所免费招收贫困女生的高中。地坚韧纯粹、甘当人梯,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社会主义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贯彻,极大地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推动了良好社会风尚的进一步形成。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云南建水文庙兴建的原因并指出元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核心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南联大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桂梅老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原因。
7 . 科举制在我国古代官员选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一直延续到晚清。靠考试选官,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标准具体,方法公平,更多的人可以凭自己的本事经过考试去做官。……科举考试是一种比察举和九品中正进步的制度。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

材料二   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是在康熙二年(1663)规定乡、会考试停止八股文,改用策、论、表、判……但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已沿用了近300年,人们早已习惯于以八股取士和应试,因而此举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有利于用同一标准客观评卷,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1668)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此次八股文仅被停止过两科。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材料三   科举制度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美)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


请回答:
(1)指出科举制确立的时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科举考试是一种比察举和九品中正进步的制度”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初统治者对八股取士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说明科举制进行了“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的尝试,并指出这种尝试的最后结局。
2022-03-0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立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背后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内涵。

材料一   明清继承历代弥封糊名、誊录考卷等一系列防弊措施,以及考试组织的逐渐严 密,使科举竞争有了较为平等的保障。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体,出题取自《四书》《五经》中的成句或一章,形式有严格规定,内容的要求也很苛刻,必须“代圣贤立言”,并以程朱理学为依归,若自由发挥,必遭黜落。当时人认为,八股文使读 书人“笃谨自守,潜移默化,有补于世道人心者甚多”,有助于培养忠义之士,也有人认为八股文“全属空言,毫无实用”。

《明神宗实录》记载,“绩学博一第者,强半寒素之家”,可以与历史学者何炳棣统计,明清时期来自平民家庭的举子共占 42.7%这一结果相互印证。

——摘编自赵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材料二   国务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00年6月)》节选

三、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中央和地方党委要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加强管理,

制定具体办法。……

改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方式 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公司经理聘任制。各级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及所属企业的产权代表,由政府和投资机构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任命,经理由董事会聘任。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产生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人选,择优任用。


(1)根据材料和所学,评价明清科举制度。
(2)概括材料中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措施。结合所学,说明以上措施的背景。
2022-02-13更新 | 265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