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认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从社会实践上看,明初在选用官吏方面,把德行作为选任官员的首要条件。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下诏求天下贤才,强调司察举贤才必须“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康熙帝在《治国圣训》中深刻阐述了“德”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家用人凡才优者固足任事,然秉资诚厚者亦于佐理有裨”,“朕听政有年,见人或自恃有才辄专恣行事者,思之可畏。朕意必才德兼优为佳,若止才优于德,终无补于治理耳”。

——摘编自于学强《中国古代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的实现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二

近代,由于懂得洋务而又愿意经营洋务的人才实在太少,由李鸿章等人自己兴办的新式学堂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培养出大批受过西式教育的人才,赴美留学计划由于保守派的极力反对最终半途而废,李鸿章等人不得不利用身边现成的人才。只要是懂得一点洋务或者对自强运动抱有兴趣的人,李鸿章都委派他们从事各种活动,在选拔过程中,是否具备某种才能和是否胜任该项工作往往成为选拔的首要标准。例如: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早年曾从事海上贸易,后来成为安徽地方团练首领,后受到李鸿章的赏识而成为淮军名将。担任台湾巡抚期间,刘铭传建立学校、铺设街道、架设电线、建立邮政局、铺设台湾至福州间的海底电缆、修筑铁路。被李鸿章重用的盛宣怀、唐廷枢、朱其昂等人在担任轮船招商局总办期间多次被人弹劾,批评者说他们中饱私囊、任人唯亲。

——摘编自闫虹珏《从德才兼备到唯才是举——近代传统人才培养任用机制的转变》

材料三

1968年,英国在工党政府主持下,对其传统的文官制度进行了某些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是改变只强调“通才”的方针,更多地吸收专门人才。1978年,英国文官队伍中的专家已达40500人,比1968年增加了一倍。美国在此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文官应具有专业技术,录用了许多博士。教授担任高级文官,素有“专家行政”之称,据1978年统计,美国90%的部长助理都有大学学历,其中一半人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据1979年日本人事院统计,中央政府机关50多万公务员中,高校毕业生占90%,内阁中也有许多经济学家担任要职。另外,法国在选录文官时也特别注重“专才”。

——摘编自崔斌《西方国家文官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注重德才兼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重用新式人才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文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昨日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卷
2 . 洪武三十年会试,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进士均为南人。朱元璋让张信等12人重新阅卷,所取进士乃以南人为主,朱元璋下旨将白信蹈、张信等人诛死,刘三吾遣戍。这一事件折射出当时(     
A.南北文化差距拉大B.南方势力威胁统治
C.思想专制不断强化D.科举制度遭到破坏
昨日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三模)历史试卷
3 . 明初,政府规定由吏部和都察院对布、按二司进行考核;1466年,吏部却规定巡按御史有权考核布、按二司;1493年,进一步确立了巡按御史参与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1495年,又规定如无巡抚,巡按御史即可对布、按二司自行考察。上述变化(     
A.有利于强化中央权威B.保证了地方监察效能
C.易导致地方士风衰败D.拓宽了行政治理渠道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的士人是熟读诗书等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他们暂时还未进入仕途,却是进入仕途的主要阶层,是有功名的候补官员。

在明代,士人包括以下几种知识分子:进士、举人、监生、诸生等。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举人是乡试录取的优胜者。监生,即国子监学生,包括举监、贡监、荫监和例监,此外还有外国留学生,即“夷生”。四种监生中,洪武初年官僚子弟比例较大,洪武以后百姓子弟日益增加,占了绝大多数。诸生,即地方府学,州学、县学的学生,他们一部分来自民间私塾,一部分来自社学。

明中叶以后,程朱理学受到强烈挑战,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湛若水等人四处讲学,在各地创办书院,弟子遍天下。他们不仅仅关注学问,而是学问,政治并重,今天广为流传的格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东林书院讲学的宗旨。从城市到乡村,尤其是在乡村,他们是有功名的头面人物,即社区和宗族组织的首领。

——改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士人阶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士人阶层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惠帝建文二年科举,原拟王艮为状元,胡广为榜眼。胡广在殿试对策中写下“亲藩陆梁(陆梁:猖獗之意),人心摇动”正中惠帝下怀,惠帝又见王艮“貌寝”,便擢胡广第一,还赐名“靖”。该事件客观上反映出这一时期(     
A.科举制走向灵活、实用B.容貌成为取士的重要标准
C.地方严重威胁中央皇权D.湖广地区已成为文化中心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如表是学者依据《清代朱卷集成》,结合方志、家谱、日记、回忆录等资料,而整理的清中后期江南贡生及以上科名获得者的社会成分。据此可知,清中后期(     
科名及人数直系三代出高级科名或相应官职直乐三代仅出低级科名直系三代未出科名但生活于城市直乐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市镇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农村来自城市/
市镇/农村
城市
进士402297(74%)89(22%)8(2%)11324(83. 5%)
市镇50(12. 9%)
农村14(3. 6%)
(14人不详)
华人578346(60%)200(35%)10(1. 7%)10(1. 7%)601%)城市35966.5%)
市镇141(25. 7%)
农村48(8. 8%)
(30人不详)
贡生1433958(67%)240(17%)53(4%)17(1%)3城市1 042(74. 6%)
市镇290(20. 8%)
农村64(4.6%) (37人不详)
A.统治基础扩大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官员素质提升D.科举制度日益僵化
2024-05-0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7 . 清朝允许地方官员自由聘用平民身份的幕友,以类似家庭教师的身份实际参与政务,但是严格限制官员举荐自己的幕友为官,并不时对敢于挑战这一规定的高级地方官员施以重罚。这些举措意在(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防范地方势力发展D.便于官吏监察考核
2024-04-30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学子皆为南方人,北方士子哗然。朱元璋大怒,要求彻查。后朱元璋亲自策问,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该事件的处理中朱元璋的主要意图是(     
A.维护科举考试公平正义B.强化中央集权
C.笼络北方人心维护统一D.凸显君主专制
2024-04-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吴忠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联考试卷(二)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9 . 元朝统治期间仅举行过十六次科举考试,史称“元十六考”,共录取进士1139人。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考”。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每三年一次,直到元朝灭亡。无论是开科次数还是录取人数,均远低于唐宋时期。这说明元朝(     
A.全面照搬中原政策B.国家管理制度加强
C.民族之间矛盾消弭D.科举取士有所弱化
10 . 如表为科举制发展历程简表,据此表可知(     
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报官员,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完善唐朝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武周时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内容
发展北宋严格考试程序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防止舞弊;录取名额与唐朝相比大大增加
强化明清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
②科举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文化艺术的发展
④进士及第者可以直接做官,导致官场腐败丛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4-04-26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