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张居正要求六部把要办的公事一条一条登记造册,一式三份:一本留部,一本送六科监察,再一本交内阁查考。由内阁牵头,一件一件研究,根据事情轻重缓急,限令各部和各地按期完成。每月考核,逐年总结,完成之后一一注销,如有欺瞒不实之处,经监察官员查出,必定严办。然后根据考核结果,评定官员政绩,决定升降。 张居正此举(     
A.有利后续改革政令的畅通B.彻底扭转官场执政懒散风气
C.首创中央考核官员的制度D.带动内阁地位发生根本转变
2022-11-27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中师大海南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严密的考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整肃吏治的重要措施。《明史`选举志》:“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者免为民。”反映了古代官员考核的哪一特点(     
A.考核重德尚能B.重视考核结果奖惩激励
C.考核方法完善D.重视对考核过程的监察监督
3 . 【论一论】

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
2022-10-2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鑫源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代“三法司“是指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法司”会审指重大刑狱要由三部门共同完成,刑部主审理、都察院主纠察、大理寺主驳正,这是当时重要的司法和监察制度。由此可见明代
A.实行严刑峻法政策B.力图避免司法监察权滥用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创新发展了古代司法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清朝中叶以后,官吏数量早已超过定员,但是,进士人数仍然不断增加。考生过多,带来了阅卷的困难,造成有实力者落榜,才疏学浅者侥幸当选,考场上出现替考等歪风,朝廷屡屡发布训诫,但都没能取得预期效果。材料反映出清中叶后的科举制度
A.朝廷优待读书人B.难以维系的窘境
C.科举阅卷误差大D.官员的坚决反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