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     
A.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B.体现了人治的色彩
C.凸显了国家的长治久安D.是吏治澄清的表现
2023-08-22更新 | 205次组卷 | 25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明代“功名层级”扩展,三甲进士之下增加了举人、监生和生员等功名,凡具有授官资格的功名都有明确的当选官职或授官范围。这一举措(     
A.扩大了统治基础B.推动了教育普及
C.导致了冗官问题D.增加了财政负担
2022-12-12更新 | 201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一方面废除“公荐”的合法性,防止学子、考官之间的朋党关系,另一方面开创了“糊名”“誊录”的方法。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盖上,阅卷官员无从得到考生信息,进而使得阅卷更加地公平;誊录,就是将考生的卷子进行统一的抄录,使主考官和学生之间无法利用笔迹建立不公平的阅卷关系。并创立“特奏名”,安抚贫寒学子以及老而无成和多试而不第者,为参与到科举中却没有收获的学子开设了新的入仕途径。另外,宋代还将殿试制度化,避免了因学子与当朝官员之间有特殊关系而影响科举的公平,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同时,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地增长。

——摘编自徐振宁《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材料二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2022-11-0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
2022-09-07更新 | 459次组卷 | 31卷引用:重庆市渝东六校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代雍正帝即位后,对科举中的回避之法进行了较大改动,乡试从雍正元年、会试从二年开始,考试回避官员子弟,此亦即回避卷之制。回避官员子弟考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另行考校”,二是“一体考试”,但另编坐号与字号,酌量取中入榜。雍正帝的做法(     
A.改变了科举考试的法定化程序B.扩大了官员行使特权的范围
C.摆脱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D.旨在维护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2022-06-22更新 | 8205次组卷 | 69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