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     
A.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B.体现了人治的色彩
C.凸显了国家的长治久安D.是吏治澄清的表现
2023-08-22更新 | 207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2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明代以前的行政监督,多由固定的上级部门和官吏对下级部门和官吏进行考察。明太祖则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监察采取了定时与临时交替的巡查方法,下派各省道的监察官员也采用定时交换的措施。这一变化(     
A.表明地方吏治腐败影响监察效果B.保障了政府行使监察的质量
C.有利于发挥肃正纲纪的监察职能D.拓宽了中央监察地方的渠道
2022-12-09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能够保障明朝南北卷(南北中卷)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监察体系的不断改进B.省、府、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趋于完善
C.客观的官员选拔标准D.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的实施
2022-12-0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4G+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朝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 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朝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 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2022-11-25更新 | 1232次组卷 | 73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别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政令之推行有缺失,则台官弹劾之,其政令自身有不当,则谏官封驳之”,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清末宪政的实施,打破了法律监督只是自上而下进行单行监督的传统。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饮定宪法大纲》,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权威高于任何政治权力的法律监督原则。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法律监察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应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乱纪等现象,我国开始着手恢复设立监察机关。1986年,监察机关被定位为“专司监督职能”的机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之后,进一步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履职能力。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明确了监察机关监督、调查、处置三项权力,同时围绕三项权力赋予监察机关谈话、留置等十二项权力,明确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摘编自刘晓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意义。
6 . 清朝督察院为总的中央监察机构,除军机处外的在京衙门,都受科道稽察,六部、理藩院等还须接受双重稽察。地方上,提刑按察使司是地方最高级别的司法监察机构,督抚也兼有监察地方的职责。这反映出清朝(     
A.制度运作的规范性B.官员选拔机制的完善
C.监察主体的多元性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7 . 明代张居正创立“考成法”,规定评判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以“安静宜民者”为上,“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列下考。其方法是逐级考核,抚按以上述标准考核属吏,吏部以之考核抚按一级,朝廷以之考核吏部。据此可知,“考成法”(     
A.有利于治理体系的优化B.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C.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D.凸显了监察制度的欠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开创于隋,以分科举士而得名。唐承隋制,设置了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后三科是关于法律、书法、算学的专门科目,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明经科和进士科都是考经书和时务策,前者重经书,后者重时务策。唐高宗以后进士科更被看重。科举制度以封闭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不论考试生徒的出身门第,唯才是举,能从较广泛的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能使一般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隋唐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入仕途径。

——摘编自朱英、魏文亭主编《中国历史与文化》

材料二   明清的科举制度,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八股取士,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特别是“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的积弊,在八股制义的束缚下达到了极致。在晚清大变革的格局中,最终成为妨碍中国政治转型的重要一环,被历史所淘汰。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科举取士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经是以儒家经学为考试内容的科目,汉隋之间明经科已出现,而唐代的明经科地位仅次于秀才,出身资格比进士、明法还高,而且成为取士人数最多的科目,是唐代中下级官员的主要来源。明经之别,又分为明两经、三经、五经等。具体的考试办法主要是帖经和策问。唐初,进士仅试时务策五道,后来,又加了帖经、试杂文。在重视文学的社会氛围中,进士科的声望不断提高,不少进士及第者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这更是吸引士人热衷于进士科举,竞争激烈。宋元明清时期,朝廷从多方面发展完善了科举制度。但由于八股形式导致思想僵化和愚昧落后,终于使科举走向了历史的边缘。清朝末年,在“兴学校,废科举”的舆论压力下,清廷于1905年七月宣布停止科举。

一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等

材料二   从 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行政事务日益繁杂,英国文官制度经过多次改革,逐步完善。二战后,英国原有的文官制度不适应新形势,引起人们的普遍不满。1968 年,英国政府又修改了录用文官的原则,避免考试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的现象,并采取以口试为主的新方式,考试内容带有综合考查的性质,同时扩大录用范围,广招社会贤士。英国文官考试由文官委员会主持,自1855 年成立之后,文官委员会一直独立管理考试事务。二战后,在文官委员会下设两常设机构,一是考选委员会,负责主持合格考试和品能测试;二是决选委员会,由高级文官、工商业界人士、公务员工会代表及大学教授四种名单分别选择组成,负责主持口试和面试,即终选考试。

一摘编自王晨《英、美文官制度之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考试中进士科地位日渐突出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作用,并谈谈你对科举制度和文官制度之间关系的认识。
10 . 【中西方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明朝中叶,官僚集团日趋腐化,人浮于事,遇事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政务废弛现象十分严重。为改变这种状况,万历元年(1573年),刚执政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改革。新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完成事项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注销,未完成事项必须向内阁如实申报,否则论罪。六科可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治罪,内阁则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对于政务废弛、统治日陷瘫痪的明王朝来说,不失为一剂救时良药。但借助政治高压阻止官僚集团腐化的行为也激化了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故考成法在张居正死后即被废除。

——摘编自《张居正的考成法》

材料二   18701986年英国文官人数变化情况

年份文官人数年份文官人效
1871538741922317721
1881508391939387400
1891752411943710400
19011164131950684800
19111723521979732300
19141809001986594400

——摘自李春燕《撒切尔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居正的考成法改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文官人数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