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以来,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开始实行。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主,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模块,英国始终看重文官的实绩,功绩制原则一直是考核中贯穿的核心。考核内容也从一般性的道德性格考核扩展到随着工作内容不断革新,考核指标向着量化的方向发展,越发明确客观。

——摘编自G.德鲁雷.T.布切尔《现代文官制度》等

材料二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实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2024-05-20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英、法、德、美等西方国家相继通过法律确立了文官制度。这些法律规定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这些规定(     
A.保证了政治和管理的结合B.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表明西方政党间斗争激烈D.规范了国家政务官的选用与管理
2023-09-25更新 | 692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广信中学、四会市四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以后,随着美国政府职能的增加,总统的行政权日益崛起。但当美国总统的纲领和优先项目与文官自身和所在机构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文官集团常以阳奉阴违或怠工等方式与总统对抗,他们常常得到国会委员会和利益集团的支持。由此可见,文官集团(     
A.反映了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失控B.成为制约总统行政权的重要力量
C.是垄断组织影响政府意志的工具D.折射出总统和国会之间权限不明
2023-08-14更新 | 964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以洛克三权分立思想为指导的政治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国王依然掌握着相当大的行政权,恩赐制依然是主要的人事制度,当时封官许愿、卖官鬻爵的现象司空见惯,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议会改革后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长期执政,他们从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的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直到18706月,格莱斯顿政府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大部分文官均需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材料三   从古典民主没落到现代民主萌生,中间长达千余年,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国家先后建立。但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选官的标准和方式两个角度说明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并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并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共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几种类型?并说明近代西方各国政治模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为此英国政府设置了事务官,该类官员(     
①负责制定政策   ②没有严重过错可以长期任职
③随内阁共进退   ④进入体制时由考试择优录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不得进行政治性捐款和参与任何政党活动,也不得因拒绝从事这类活动而遭免职。这一规定有利于(     
A.扩大政党政治的影响力B.确保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C.推进行政运作的中立化D.贯彻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
2023-07-01更新 | 12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英国政府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要求文官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可知,这场改革(     
A.不利于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B.顺应了工业革命后改革官制需求
C.奠定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D.促进了英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023-06-28更新 | 400次组卷 | 30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选择考)
8 . [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其中,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座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

——摘编自叶小秋《北京遇见状元碑》

材料二   西方学者对文官制度的看法

看法

出处

如果建立政治(指狭义的竞选模式下的政党政治)控制行政的管理模式,行政就是低效率的。因为行政有其特定的领域,如技术的和科学信息的收集以及纯粹行政或人事管理……行政功能应该由那些在政治上中立的、长期任职且有能力的文职官员来完成。这些官员将在政府中扮演着半科学、半司法和半商务性质的角色[美]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1900年)
如果要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不仅要使行政组织按照等级结构组织起来,而且行政人员也必须由那些在技术上有能力和长期任职的专家——官僚——来担任。尽管官僚从属于他们的政治主管,但主管并不能够直接干预官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完成其应完成的具体工作[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1921~1922

——据石庆环、王禹涵《透视美国公务员制度:基于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比较》整理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孔庙“状元碑”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状元”崇拜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学者要求改进文官制的共同目的,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相较于中国古代科举制,近代西方文官选用标准有何进步性。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现代不少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都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突破口。1870年,英国枢密院下令: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此后,英国常务次官以下的官员,几乎都由考试录用。英国文官考试内容的设计以"通才"为标准,这条标准在考试内容上表现为注重报考者的一般教育程度,强调报考者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综合而广博的知识。英国人素有"凡受过优良高等综合教育的人更适合担任政府官职"的传统意识,因而他们特别注重从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人才。

——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

材料二   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特色的“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12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7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1905年以后,昔日不为世人所重视的教会学校,其申请人数多到学校无法接收;同时,修完学校规定课程的学生也比之前多。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1)指出材料一中近代英国文官录用制度的特色。
(2)概括材料二中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
2023-05-27更新 | 19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选择考冲刺卷(三)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之比较

察举制科举制
内容地方长官选拔,送到中央,后汉中叶有考试形式;以地方均衡为原则;重德行(孝),重事功(廉)。个人自由向地方政府报名,送中央考试录取;全凭个人才学自由竞争;重才学,尤重诗文。
影响人才分布四方,地方政治优良;官与吏之仕途不分,行政经验丰富;经学(自有家法)法学能世家,终形成门阀社会。人才群趋中央,增加对中央之向心力;加重官与吏分为两途之趋势,形成吏员政治;文学靠天才性灵,不能世家,不致形成固定阶级。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料二:英国是最早形成文官系统的西方国家(文官指事务官,即脱离政治争斗影响,担任实际行政事务的可永久任职的工作人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官吏任用制度仍深受封建恩赐制影响,任用私人和卖官鬻爵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853年英国的《麦克莱报告》指出:职员任用须经公司竞争考试,考试及格后再受训二年,期满按成绩分配工作。这一报告影响至深,英国行政部门流行的“通才教育”传统即追溯于此。

——摘编自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材料三:英国借鉴科举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取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因而后来能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仿效。

——摘编自李兵、刘海峰《科举:不只是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能够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主要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