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入高级文官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70年英国枢密院《文官制度改革命》颁布后人数变化情况

文官人数文官人数
1881508391914280900
1891792411922317721
19011164131939387400
19111723521943710400

——资料来源:G.德鲁雷和T.布切尔:《现代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导致文官人数不断增多的主要因素并对“文官人数不断增多”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材料   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始于东印度公司。1853年,英国政府趁公司更换其统治印度的特许证之机,剥夺了公司的用人权,要求通过考选来任命驻印度的官员。与此同时,诺斯科特和屈维廉发表《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为英国本土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创造了舆论。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由于政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导致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并成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文官委员会一直独立管理考试事务,虽然一度被并入文官事务部,但仍独立工作。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一战因为许多青年人参加了战争,过了考试年龄。191812日财政部任命的格莱斯顿委员会将文官制等级结构分为五级:A.行政级,B.一等书记级,C.二等书记级,D.女书记员级,E、速记、打字级。二战后,公务员规模急剧扩大和勃兴的科技革命,促进了1969年的富尔顿改革,力主打破通才的垄断,更加重视专业人员,在思想观念上为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摘编自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1)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英国文官委员会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变化,说明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史”。
2022-05-11更新 | 3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四)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武帝开创考试选拔文官以来,特别是科举制度形成后,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历代所选拔出的文官往往从开始读书识字到揭榜入仕,都一直要接受杜奸防贪、清正廉明的教育。 同时,作为科考内容的儒家经典对“四维八德”十分强调。 这就使通过考试选拔出的官员坚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以为国家效力,为国家尽忠,重视民间疾苦作为为官的基本信条。 作为治国的官员,清廉和品德就成为他们所要奉行的教义。

——摘编自赵瑞军《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统治功能及其对当今的启示》

材料二   1870年英国政府以枢密令正式确立“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这一文官考试制度,并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 英国在文官考试录用过程中,把公开竞争放在首位,把考试程序与录用条件向社会公开,严格按成绩排列名次,择优录用,只有知识和能力的优劣,而无权力、地位、资历及人际关系的因素。 此外,人才主义也是英国文官考试的一大原则,过去一贯重视“通才”,1968年改革后增加了“专才”的比例。 英国文官的考试录用制适用范围不是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只限于文官,即政府行政部门内所有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官制度与古代中国文官的差异及成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之比较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   英国是最早形成文官系统的西方国家(文官指事务官,即脱离政治争斗影响,担任实际行政事务的可永久任职的工作人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官吏任用制度仍深受封建恩赐制影响,任用私人和卖官鬻爵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蒸蒸日上的态势与人才奇缺、效率超低的政府工作职能的矛盾不断升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853年英国的《麦克莱报告》指出:职员任用须经公司竞争考试,考试及格后再受训二年,期满按成绩分配工作。这一报告影响至深,英国行政部门流行的“通才教育”传统即追溯于此。

——摘编自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材料三   英国借鉴科举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吸取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取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因而后来能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仿效。

——摘编自李兵、刘海峰《科举:不只是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主要特征。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发展的认识。
2022-01-25更新 | 2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高级官员的选任按照级别高低和职掌分为会推和论俸推升。会推,指官员职位出缺,由吏部确定候推者名单和会推日期,至期召集九卿、科、道商议,从中推举二人,再由吏部拟定第一、二候选人,具题请旨,皇帝择一人而授。论俸推升,指吏部从候选者中选择二人,拟定正陪请旨,皇帝选一人补放。其中正陪之次序根据候选官员资历的深浅和历俸时间的长短而定。康熙十年(1671年),即在康熙亲政并铲除鳌拜后不久,清朝取消会推制.行开列之法。此法指吏部按《品级考》规定的应选官员的条件和次序,开列应补、应升官员名单上奏请旨,皇帝从中指定一人而授。此后,据开列之法选任的官员不断增多,应论俸推升的官员也被全部纳入开列请旨的范围中,且有过之。

——摘编自张振国《清代前期文官选任制度之演变》

材料二 英国的文官制度萌芽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光荣革命后,文官队伍继续扩大。那时,所有政府官职都由国王或有权势的大贵族任命。国王总是利用职位肥缺收买议员。为维护自己的独立性,议会在1701年《王位继承法》中规定,凡领取王室薪俸或年金者均不得进入议会。后来,议会不时通过任职法案.禁止事务性低级官员兼任议员。这些官员.负责政策的执行和日常政务的处理,即文官。文官的录用以恩赐制为主,即由各部大臣或各部下属机构的负责人根据个人意愿任命文官。少数专业性较强的高级文官通过国王特许状任命。某些高级文官也享有恩赐权.享有恩赐权的人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向求职者索取佣金。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且时人不认为这是非法行为。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高级文官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光荣革命后文官选任的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年底,诺斯科特和屈维廉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一份关于建立英国文官考试了制度的报告——《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报告分析了当时英国选官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以下对策:其一,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其二,定期考核,政绩赏罚。高级文官要提升职位需要根据年终的考核报告判定,低级文官的提升标准则是根据年资为判定依据;其三,分工明确,保证效率。将政务分成机械工作(例行工作)和智力工作两大类别,机械工作(例行工作)指的是办公室性质的工作,录用的学历标准为中学文化水平,智力工作录用的标准是大学文化水平。无论是哪种工作,都必须参加文官考试合格的人员担任;其四,文官常任,与政党无关。文官任期较长,而且不随着内阁的更迭而更换,保持政治上的中立;最后,统一管理,互相转调,文官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人员可以互相提升和转调,实现对文官全体人员的统一管理制度。

——摘编自李星辰《十九世纪以来英国文官制度的演进及特征》

材料二   1905年,孙中山说:“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但是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诺斯科特-屈维廉报查》的出台背景及其主张的文官号试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与诺斯科特、屈维廉所主张的选官制度的异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文官制度

材料一   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确立了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原则。英国的竞争考试比较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测试,而美国竞争考试增加了“实用性”的概念,不仅仅注重以学术知识为基础的学究式的或作文格式的训练,而且把考试与即将从事的工作要求联系在一起。英国文官的录用与晋升必须严格按照一步一阶的模式进行。《彭德尔顿法》则取消了进入文官行列必须仅仅以“最低等级”为起点的前提条件,美国文官任何官阶将是一个没有任何禁律的向任何人开放的文官结构。英国录用文官,倾向于出身贵族和名门等上流社会,或来自伦敦等大都市的人士。《彭德尔顿法》则特别强调文官均匀分布与职位轮换的思想,即联邦政府的文官将以人口为基础在各个州中进行分布。

——石庆环《论美国文官制度的三项基本原则——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谈起》


(1)阅读材料一,说明美国是如何借鉴与发展英国文官制度的。

材料二   18761879年晚清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曾出使英法等国。他将西方政治制度等同于中国三代之制(儒家学者将夏商周时期视为中国历史上制度最完美的时期),认为“其君民上下相与考求如此,是以所用必当其才,而无敢以私意援引,此西洋各国之所以日趋强盛也。”

——摘编自方莉《论郭嵩焘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考察和思考》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郭嵩焘观点的看法。
2022-03-29更新 | 422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公务员治理

材料一   明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规定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文官考核制度严密,考满是对所有官吏全面的考核,决定其升、留、降。考察主要对贪、酷等需要加以行政处理的官吏的审查,治绩特别优异的可以免于考察,在考察后被罢免的永不录用。明代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单独的监察法规,体系严密,强调“刑用重典”的立法思想,各项处罚较之唐、宋、元三朝更为严苛。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处理特别严格,一是对皇帝不忠顺,二是贪污。

——摘编自梁山中《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与立法及其积极意义》等

材料二   西方绝大多数文官都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政府任何一级文官职位,都要向成绩优秀者开放。法律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与政府,严守机密,不得参与任何商业性的盈利活动,不得参加党派活动或竞选等。文官按工作成绩逐年提升,实行职位的常任制,只要没有过失,就可以终身任职。文官考核全面、详细,英国的考核包括工作知识、人格性情、行为道德等10个方面。

——摘编自李海龙《试析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


(1)阅读材料,概括明朝官员的选拔和管理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异同。
(2)结合所学,简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前后清代科举考选表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时间每年一次三年一次乡试后次年春天会试后初为3月,后为4
地点府、州或县省城礼部故宫保和殿
应试资份童生秀才举人贡士
主考机关知县、知府、学政朝廷派员临试朝廷派大臣任总裁,再派会试同考官皇帝主持,亲王大臣临试,大学士、院部大臣阅卷
形式笔试笔试笔试笔试
内容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自李铁著《中国文官制度》

材料二   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纷纷设立常务次官,于是英国的文官制度中开始有了政务官和事务官之区分。政务官一般都是从政治活动家中选举产生,或由代议制机关选任的。政务官有一定的任期,以首相(总理)为代表,通常随内阁而进退;与政务官不同,事务官是指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招进政府机关,无重大过失而长期任职的文官。文官考选根据需要随招随考,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项,考试内容涉及英语、数学、经济、地理、历史、普通知识、日用科学、文学等。1855年和1870年,议会分别通过两项枢密院令,正式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作为进入枢密院供职的原则,并强令所有部门举行任职考试,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最终确立。

——摘编自詹筱茹《从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中国选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与清朝选官考试制度的不同,并简评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和秦始皇建立的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先河,但从严格意义来说,中国古代正式的文官制度是从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开始。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和金字塔式的行政结构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运行的基础。历代君主为维护统治而精心设计,官职的设置、文官的选拔任用等都由君主决定。在选拔文官上,强调德才兼备。自汉武帝开创考试选拔文官以来,特别是科举制度形成后,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历代所选拔出的文官往往从开始读书识字到揭榜入仕,都一直要接受杜奸防贪、清正廉明的教育。

——摘编自赵瑞军《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统治功能》

材料二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英国开始逐步确立了文官制度,但各国公务员的内涵却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英国,称之为“文官”,它包括上自政府的常务次官,下至清洁工,并且是经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文职人员,但不包括政务官和通过选举产生的官员。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行政部门的官员统称为“文官”,而立法部门的参议员及雇员,司法部门的法官,均不在文官系列。法国将国家机关人员统称为“公务员”。日本的“公务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公务员”,指在中央政府机关、国会、法院、国立事业单位等供职的所有人员;一种是“地方公务员”,指在地方工作的相关人员。

——摘编自吴旭《西方文官制度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启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文官制度各具特色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