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郑国子产参照夏、商、周三代之法令铸刑书,让百姓遵从郑令、野令,按照礼仪行事,从而彰显美德,抑制邪恶。子产铸刑书体现了(     
A.轻视礼制的变革思想B.以刑促礼的治国路径
C.由礼至德的治理方略D.礼主刑辅的基层教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先秦时刑法被贵族统治者掌控而不对民众公布,他们担心一旦公布刑法,就丧失了任意生杀予夺的权力。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将法律条文公布于众,使用刑有依据和准则。随后,其他诸侯国也不得不公布刑典。这反映了(     
A.郑国法律条文相对成熟B.治国方式变革势在必行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3 . 《周礼·地官》载,作为乡大夫,“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艺。”据此可知(     
A.乡保留了浓厚的血缘宗法关系B.政治教化由来已久
C.儒学成为基层教化的重要内容D.官府垄断西周教育
4 . 《尚书·周书·吕刑》说:“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荆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材料表明当时(     
A.封建刑罚极其严苛B.法律条文比较详细
C.阶级矛盾十分尖锐D.法家重视法律制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教化即“以教化民”、“以教道民”,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化的传统,把教化看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国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化”的人,将先秦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系统化。荀子认为礼与乐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荀子所说的礼,已不同于西周,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人伦规范。他以礼来规定君臣、上下、长幼尊卑的等级规范,明确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国工,使其各守其分。此外,荀子还主张“隆礼重法”。他提出“隆礼重法则国有常”、“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
汉代汉初学者陆贾提倡“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并得到统治者的赞同,从惠帝汉开始,汉代皇帝都以“孝”称谥号。此外,汉初统治者还厉行节俭,并形成很强的社会感代召力。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传统伦理道德基础上,加以总结形成“三纲五常”思想,成为伦理法则。最终使儒家伦理道德转变为封建统治理论。
宋代宋代一改唐代《开元礼》以君主、宗室、官僚为对象制定礼仪制度的特点,其修订的宋《政和五礼新仪》多涉及庶人礼仪。宋代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教化,宋仁宗皇祜年代间,陈襄知仙居县,撰制《劝谕文》,劝诫乡民:和睦宗族,救恤邻里;各依本分,勤修本业。这是宋代地方官颁布“谕俗文”的开端。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由民间自行推举年高德劭之人掌教化,其主要职责即是向民众代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及《教民榜文》,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明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教民榜文》中的六句话即所谓的“六谕”,不遵守的百姓会受到处罚。

——摘编自邢丽芳(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化的发展”,自行拟定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2-01-18更新 | 548次组卷 | 1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礼法合治”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检验而形成的治国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礼法合治”思想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宝贵结晶,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礼法合治”思想推翻了礼治与法治的敌对状态,开创了礼治与法治、道德教化与刑罚惩罚相统一的理念,为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马伟霞《中国传统“礼法合治”思想及其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启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礼法合治”自行拟定一个论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