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周代至战国,教化可谓政教风化和德育的代名词,是一种引导个体身心摆脱原始状态,达至“仁义”“礼”“智”的境界。就传统儒家而言,教化并不是反对法律,而是倡导“德先刑后”“德本刑末”的教化手段。传统教化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成就与其严密的教化网络和运行机制密切相关,这种立体网络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在古代众多教化榜样中,有三类是人们效仿的对象:一是圣人,即“百世之师”。二是明君,即最高统治者的率先垂范。三是名臣和名士。此外,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背景下,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就成为人们的理念追求,而社会和文化精英扮演了规则发现者、表述者和践履者的角色……也是一般所谓教化向更普遍范围的人群示行、推广规则的基点。

——摘编自雷月荣、程红艳《传承与融合:论中国传统教化及其当代德育价值》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教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古代传统教化。
2 .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争吵得最厉害的问题就是德刑轻重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

史料

“夫以爱民用民,则民之不用明矣。夫至用民者,杀之危之,劳之苦之,饥之渴
之。用民者将致之此极也,而民无可与虑害己者。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民皆
舍所好而行所恶。”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
施,而化之为贵。”

“刑重者,民不敢犯, 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1)根据材料,区分出重法派和重德派(直接写序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法派和重德派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历史认识。
2024-04-04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是早期文献中关于德刑关系的记载。这些史料反映了(     
摘录出处
“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周书·酒诰》
“议事以制,不为刑辟”,“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左传》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后汉书·陈宠列传》
A.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B.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
C.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D.礼法之争的发展演变
2024-02-2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2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4 . 《礼记·王制》中提出“量入以为出”,对财政收支实行预算控制。《周礼》中规定:财赋的出入必须经过几个人的审核,内外互相考核,出入互相考核。战国李悝《盗法·杂法》中规定:遗失记载官物的帐簿以致财物数量有错误的,要按不揭发盗窃论罪。这说明(     
A.财政监督思想源远流长B.法家思想成为先秦的主流思想
C.西周财政监督机制成熟D.财政问题成为思想界主要议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商人在祭祀祖先时,大量使用马、牛等动物,还普遍使用人牲,多者达数百人;周人废除了用人牲祭祀,并以其为非礼行为,祭品数量和种类也大为缩减。这一变化反映出(     
A.宗法血缘关系淡化B.执政理念发生转变
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D.神权与王权的分离
2024-01-01更新 | 3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尚书·汤誓》记载“有夏多罪,天命殛(意为杀死)之”,祀天是周人最高级别的祭祀礼仪,只有周王才有资格祀天。《周礼》记载,祀昊天上帝要实行“湮祀”,烧柴火使烟气上达九天,而且是要在冬至日于“幽丘”祀天。秦汉以后祀天传统在中国古代一直得以延续,这主要是因为祀天(     
A.有助于统治者德治观念的加强B.有利于对民众实施教化
C.是古代政权合法性的仪式见证D.是敬天思想的历史传承
2023-12-22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直诉制始于西周时期,当时起名叫路鼓制,就是将鸣冤大鼓置于宫门外路边,并设有专门官员进行管理,只要有百姓遭受冤屈,就可以到宫门外击鼓鸣冤。然后由专职官员受理,层层向上级汇报,由上级司法机关进行审核与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百姓的利益。如果案情涉及到官员贪赃枉法或是受理冤案的官员徇私舞弊,袒护地方官员,无视百姓的申诉,甚至暴力撤诉,那么就要受到惩罚。西晋时期,路鼓逐渐发展演变成登闻鼓,方法是将鸣冤鼓置于官员朝堂外侧,接受平民直诉,这种名称一直沿用到后世数个朝代。

到了唐朝时期,除了登闻鼓以外,平民上诉还增加了新的渠道,就是在皇帝驾车出行的途中跪地喊冤,把情况直接反应给皇帝,直达最上层。

宋朝基本延续了前朝的直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设立了专门的直诉机构,登闻检院和登闻鼓院。两大机构相互协同,共同完成申诉处理,宋朝直诉制度最大的特点在于提高了百姓直诉的门槛,有严格的受理程序。对于不适用上诉的案件打回地方重审,而将真正需要上级机关审理的案件筛选出来,这有助于提高直诉的效率和案件质量。

……清对直诉的条件规定较为苛刻,清末设置大理寺管辖京控案件;辛亥革命爆发后,封建帝制结束,直诉制度就此结束。

——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直诉制度及其对中国现代信访制度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直诉制度存续的基础。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直诉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圣经》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同时,也彰显出丰富的社会规范思想。基督教要求人们立足于世俗社会来追求理想的天国,要求人们应当遵守世俗社会的法律。《创世纪》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圣经》孕育了基督教法治传统的萌芽,在教会里,主教和信徒极力提倡法律的权威,主张法律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国王应服从于法律,形成了教权与王权“双峰对峙”的局面。宗教改革后,教会影响力逐渐削弱,但在西方的个人价值、尊重人格的理念及婚姻、财产、继承、犯罪与刑罚等方面,教会法都一定程度地融入了近代法律条款中。

材料二   周公“引德入礼”,将道德观念注入礼的范畴,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理念,用“德”来沟通天命,使“德”成为评判是非的准绳和圭臬。荀子在重视“礼”的作用时,把“法”摄入“礼”的范畴,把“礼”和“法”看作是治国的基础和起点。随着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统治者通过特定的礼仪规范,以实现道德教化对民众进行引导与劝勉,使人遵守“上下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同时,即使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和“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理想,却总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差级制的现实所遮蔽和湮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靳浩辉《中西文化对勘视阈中的礼法之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和近代基督教对社会教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礼治传统与西方基督教法治传统的不同点。
9 . 傅斯年认为,“周之代商,绝不代表物质文明之进展……未必在宗法制度也……而在人道主义之黎明……一切固保天命之方案,皆明言在人事之中。”该观点意在强调西周(     
A.萌发贵族政治B.改进生产方式
C.重视敬天保民D.弱化宗法关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以“明德慎罚”为立法指导思想;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立法必须“令顺民心”;子产“铸刑书”是对“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变革;《韩非子》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荀子》说,治之经,礼与刑;汉代主张德主刑辅;唐代倡导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等等。

——摘编自祝晓光、杜海《先秦法律思想谈片》

材料二   西方法律制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为英国法和美国法,英国的法律制度通过对契约制度、陪审团与辩护制度的司法实践,阐释了英国法律制度的核心思想;美国的法律制度特色主要体现在宪政与司法独立方面,美国宪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美国宪法中所体现出的三权分立思想,阐释了美国宪法的核心。大陆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是法国,法国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成文法典的编纂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国民法典》,它所体现的注重保护个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思想是一切进步民法的精神和灵魂。西方法律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体制的制度体系。

——摘编自曹成旭《浅析西方法律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023-05-18更新 | 26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联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