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1 道试题
1 . 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流行人殉、人祀。西周统治者则提出“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等主张,祭祀多是以牛、羊、猪、狗为主。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时期(     
A.民本文化取代了神本文化B.儒家仁政思想影响深远
C.统治思想具备了民本色彩D.民本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一家一姓之私已不能应对高度竞争的世界,社会急需新的统治秩序……七国之中,为何秦国能够做到依法治国?说起来,这就是因为秦之落后,所以国内并不存在其他六国那样庞大的贵族世家网络,法家“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才能推行。也正是因为开化最迟,统治者才会长期保持改革初心,奋发图强,最终化弱为强。

材料二:秦孝公时期,秦国建立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法治官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得益于四个工具的运用:一个是宣传的工具,一个是税收的尺度,一个是公安的工具,一个是社会评价系统。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秦国用完全忠实执行法令的“法律官僚”取代了王公贵族来治国理政,甚至不惜以暴力的形式推行这些法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毓海《龙兴:五千年的长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建立法治官僚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秦国建立的法治官僚制度。
2024-04-2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新教研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周代至战国,教化可谓政教风化和德育的代名词,是一种引导个体身心摆脱原始状态,达至“仁义”“礼”“智”的境界。就传统儒家而言,教化并不是反对法律,而是倡导“德先刑后”“德本刑末”的教化手段。传统教化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成就与其严密的教化网络和运行机制密切相关,这种立体网络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在古代众多教化榜样中,有三类是人们效仿的对象:一是圣人,即“百世之师”。二是明君,即最高统治者的率先垂范。三是名臣和名士。此外,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背景下,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就成为人们的理念追求,而社会和文化精英扮演了规则发现者、表述者和践履者的角色……也是一般所谓教化向更普遍范围的人群示行、推广规则的基点。

——摘编自雷月荣、程红艳《传承与融合:论中国传统教化及其当代德育价值》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教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古代传统教化。
4 . 据青铜铭文记载,西周晚期,官员牧牛状告他的上司侵吞他5个奴隶,司法官员伯扬父认为牧牛不应当控告自己的上级,最终判决牧牛罚铜三百爰并鞭五百下。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       
A.贵族政治得到强化B.司法体制遭到破坏C.井田制度走向瓦解D.礼乐制度面临冲击
2024-04-2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傩舞(如图)发端于夏商,起源于远古狩猎时代对付野兽的驱逐法术。周朝时期,傩礼作为祭礼成为举国大事,“天子傩”在天子脚下的宗主国进行,“国人傩”在分封诸侯国进行。《论语》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先秦傩舞的演变反映出(     

A.宗法制的瓦解B.个体耕作的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C.分封制的巩固D.敬天保民的思想与礼制相结合
2024-04-2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法家思想的形成B.社会变革的客观需求
C.生产力发展的推动D.青铜鼎的广泛使用
2024-04-2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周时期,根据当事人身份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法律,一般庶人犯死罪,“路诸市,肆之三日”(将被处决者,陈尸于市三天),而贵族犯死罪,则“不即市”,秘密处决。由此可知,西周法律(     
A.目的在于稳定社会秩序B.体现了严刑酷法的理念
C.奠定了古代法律的基础D.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
2024-04-1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等级考)试卷
8 . 《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碟)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       
①维护权贵利益       ②重视儒家伦理       ③注重公平正义       ④保护私有财产
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④
2024-04-15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从曹魏时期起,“不孝”列入律目,“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西晋及其后,不少人因不孝被依法惩治,曾经属于非强制性的礼教法则,成为臣民上下均需恪守、奉行的强制性规范。这一现象体现出中国古代法律(     
A.实用性强,体系严密B.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C.面向大众,通俗易懂D.德主刑辅,刑罚严酷
2024-04-1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五伦”是自尧舜以降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就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说: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体系的出现(     
A.是农业社会形成的结果B.反映了专制皇权的需要
C.受尊崇儒术的直接影响D.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