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中国儒家德政、仁政等德治思想植根于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土壤中,在长期的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中发展,因而,儒家德政、仁政等德治思想,不同程度地打着当时统治阶级的烙印。材料重在说明儒家的德治思想(       
A.有利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B.具有鲜明的民本意识
C.促进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繁盛D.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
2 . 西周至春秋时期,法律以刑名为篇目,将处以同一种刑罚的案例进行分类编排,参照施行。战国时期,法典编撰以罪名为篇目,将同一性质的犯罪辑于同一篇目中,同一性质不同程度的犯罪,则规定不同的处罚方式。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中华法系发展成熟B.成文法典开始出现
C.社会发生剧烈转型D.礼法结合成为主流
2022-03-30更新 | 371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中卫市2022年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统治者很早就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据《左传》记载,有夏之《禹刑》、商之《汤刑》、周之《九刑》。吕思勉指出,“西周以前,刑法率取秘密主义。至春秋时,则郑铸《刑书》,晋作《刑鼎》,渐开公布刑法之端了”。法律内容由秘密而公开化,这表明春秋时期
A.德治与法治之争终结B.国家治理方式的进步
C.地主阶级专政最终确立D.治国理政崇尚严刑峻法
4 . 《左传》记载,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春秋战国时期李悝著《法经》,以法代刑作为法典名称。管子以度量衡比喻法“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这说明该时期
A.贵族等级分封制趋于崩溃B.法律制度渐趋成熟
C.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社会关系变动剧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