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表内容出自《商君书》。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成,威生德,德生于刑”《说民》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画策》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去强》
据此可知,该书(       
A.立足于融合儒法思想B.服务于君主集权需要
C.确立了德主刑辅原则D.完善了国家统一理论
2 . 从春秋到战国,儒家、法家争论不休。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法家主张“法不阿贵”、“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上述言论表明儒法之争的实质是(       
A.敬天保民B.富国强兵C.德治与法治D.人性的善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战国时期,儒家对于“礼”的认识不断丰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认为“礼”是在既定的社会秩序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以及适应于这套等级制度的伦理规范;国家为了维护既定的“礼”,有时必须运用暴力手段强制人们去遵守。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儒家(     
A.受到法治观念影响B.极力排斥社会阶层流动
C.放弃重建礼乐制度D.重视基层民众伦理教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
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
2022-07-24更新 | 2359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承认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特殊地位。但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新法典已承认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有财产继承权等。这一转变促进了当时
A.民主共和观念的形成B.传统家族社会的解体
C.近代法律体系的确立D.社会风俗根本性变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法鼎”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最初,各诸侯国的法典都秘藏于官府之内,平民无权查阅。至春秋后期,郑国执政子产开历史先河,将国家法典刻在鼎上,示法于民,即所谓“法鼎天下,法在人心”。此举
A.利于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B.倾向于对平民权益的保护
C.彰显了法律的“去神秘化”D.力求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7 . 《尚书·康诰》(周成王)规定:“人有小罪,非眚(过失),乃惟终(惯犯)自作不典……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偶犯),乃惟告(过失犯罪)灾;适尔……时乃不可杀。”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采用严刑峻法B.社会混乱导致犯罪频发
C.律法具有慎罚原则D.儒家思想受到周王重视
2022-02-22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