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表内容出自《商君书》。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成,威生德,德生于刑”《说民》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画策》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去强》
据此可知,该书(       
A.立足于融合儒法思想B.服务于君主集权需要
C.确立了德主刑辅原则D.完善了国家统一理论
2 .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到战国时期政府才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这一变化主要服务于(  )
A.军事战争的需要B.社会秩序的维护
C.官员选拔的便利D.专制皇权的加强
2023-12-2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2 中西方法律教化与基层治理(5大核心考点+90道高频考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先秦时刑法被贵族统治者掌控而不对民众公布,他们担心一旦公布刑法,就丧失了任意生杀予夺的权力。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将法律条文公布于众,使用刑有依据和准则。随后,其他诸侯国也不得不公布刑典。这反映了(     
A.郑国法律条文相对成熟B.治国方式变革势在必行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4 . 从春秋到战国,儒家、法家争论不休。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法家主张“法不阿贵”、“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上述言论表明儒法之争的实质是(       
A.敬天保民B.富国强兵C.德治与法治D.人性的善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材料反映了商周以来(     
西周:《尚书·西伯勘黎》(纣)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西周:《尚书·梓材》周公对康王说“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西周:《尚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
战国:清华简《厚父》民心惟本,厥作惟叶。
A.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B.重民的人文精神有所发展
C.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D.宗族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2023-09-19更新 | 30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三重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西周中期的《吕刑》记载:“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下列古代传统与该观点最为契合的一项是(     
A.原情定罪B.论心定罪C.以礼入律D.轻罪重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与殷商“敬鬼侍神”思想不同,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认为“天命靡常”,上天会以“德”为原则,改换其在世俗世界的代理人,即所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惠本归民之志,民和而后神降福”。西周的这一思想(     
A.反映了礼制与政治的相结合B.是君本思想在天命观上的反映
C.注重强化统治者的自我约束D.陷入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窠臼
8 . 公元前536年,郑国国相子产不顾贵族的反对,命人将法律条文刻铸于铁鼎之上,以此作为国家的常法。此后,郑国庶民与贵族相争时“不忌于上”。据此推知,子产铸刑鼎(     
A.顺应了时代变革的潮流B.旨在打击封建贵族势力
C.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D.响应了奴隶阶级的诉求
9 . 战国时代的法家不仅着眼于建立行政文官制度,也十分注意成文法典能取得公信力。商鞅、吴起等改革家均注意到法典必须具备公平而又确定这两大条件。“徙柱立信”及“处罚王子”的传说,都是描述成文法的特色。战国时期的法律(     
A.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成熟B.适应了君主加强集权统治的需要
C.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D.反映了平民和贵族间斗争的结果
2023-05-12更新 | 243次组卷 | 4卷引用: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随堂练习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刑律)之兴,皆叔世(衰乱之世)也。今吾子相郑国……铸刑书……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终子之世,郑其败乎!”这表明(     
①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
③郑国因“铸刑书”走向衰亡                  ④子产主张以道德教化民众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5-07更新 | 577次组卷 | 1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