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商代青铜器纹饰主要以饕餮兽面纹为主,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偶见一些人形纹饰,春秋战国时期,不少青铜器出现了反映贵族生活的纹饰,题材涵盖宴饮、歌舞、习射、采桑、弋射及水陆攻战等场景。商周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纹饰变化反映了(  )
A.尊神事鬼思想的消亡B.礼乐等级制度的瓦解
C.贵族血缘政治的加强D.关注现世的观念增强
2021-10-20更新 | 616次组卷 | 23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被刻于l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B.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C.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D.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2021-10-16更新 | 795次组卷 | 4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
4 .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禁诛于私家······”

——《韩非子·八经第四十八》

材料二“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故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有度第六》


(1)依据材料概括韩非子的主张。结合所学分析韩非子提出这种主张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中国法的产生过程表明,它是从氏族社会内部生长起来的,而不是从外部强加社会的一种力量。……由于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长期延续,为宗法制度的推行和宗法思想的流行,提供了丰润而厚实的土壤。宗族—宗法制度与国家制度紧密地揉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中国的传统观念并不排斥法。孔子倡导“礼治”,但也讲“齐之以刑”,“宽猛相济”。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历代王朝都公布有“法典”,也曾出现过许多执法严明的官吏。但在人们的意识中,法不过是一种作用有限的工具。

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宗法社会中,商品经济不发达,专制主义统治和人身依附关系长期存在,人们的法权观念极为淡薄,法律关系也比较单纯,民事法律关系很不发达,民事纠纷的调整以道德伦理为尚,强调调解;“重德轻刑,重义轻利”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又一特点。

——摘编自游绍尹《试论中国法的产生规律》


(2)依据上述材料,从法律文化特点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2020-09-05更新 | 361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衔接班)6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6 . 下列对于西周“敬天保民”思想的认识,正确的是
A.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B.从理论上为秦的统一做出了合理解释
C.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河D.是一种迷信和糟粕,没有实际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战国时期,各种盗案频发。《睡虎地秦墓竹简》所存192条法律法规中有47条涉及盗窃,《盗律》为商鞅变法所颁六律之首,秦国还在市场设“求盗”等官员专门捉贼。这反映出当时秦国
A.法条律令的繁杂B.法律保护私有财产
C.价值观念的混乱D.百姓生活极端困苦
2020-08-10更新 | 232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荀子曾亲历秦国并记载说,秦国百姓质朴,“甚畏有司”,“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奸邪)”,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荀子的记述表明当时的秦国
A.倡导以仁义礼制治天下B.吸收了道家治国思想
C.重视运用法律治理国家D.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2020-07-28更新 | 399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2019-08-12更新 | 449次组卷 | 22卷引用:智能测评与辅导-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制作成“爰书”。秦国的这种做法
A.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
B.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C.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D.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
2018-12-25更新 | 192次组卷 | 27卷引用: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5月第二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