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2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中国各边疆地区在社会人文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方面往往存有巨大的差异,中国边疆是在分散发展演进后统一为一体的。在西北边疆地区,这里地域广袤,但间有高山、荒漠分隔;这里道路漫长而艰辛,但又是东亚至中亚及南亚、西亚、欧洲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这就导致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局面,但各地区分散发展基础上的统一趋势却是十分明显的。在西部边疆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区,高山大川的阻隔延迟了该地区统一发展的进程,但自吐蕃在此兴起以后,该地区与内地及其他边疆地区的联系日趋紧密,日益加深的多方面的双向交流最终导致这里成为中国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材料二   汉朝根据边疆民族文化特点,诏谕官吏“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尤其是西汉前期把“和亲”提升到新的层面,努力倡导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的多元互动,把儒家文化推向边疆民族区域。同时,汉朝亦采取“以其故俗治”的文教策略,确实收到了“和集百越”、“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的良好效果。隋文帝“诏天下劝学行礼”,在边疆民族区域“建城邑,开设学校”。唐高祖制《兴学敕》曰:“自古为政,莫不以学为先,学则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深博。朕今欲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开后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训。”于是,边疆民族诵经习儒之声高起,“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教以书数,欲以慰悦羁縻之,业成则去,复以他子弟继之。”同时,唐朝还准许“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习读儒家经史。

——摘编自高福顺《边疆治理视阈下的中国古代边疆文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治理西北和西部边疆的举措。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文化政策实施的历史意义。
2023-11-2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将图一、二、三按时间顺序排列,并简述理由。
(2)依据图一、二、三所示,指出各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
(3)概括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022-11-0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唐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中多有借用汉语词汇的现象,例如契丹语的“hsin-kun”源于汉语的“将军”,蒙古语的“ong”源于汉语的“王”。这反映出当时(     
A.分裂割据局面结束B.汉语外来词汇增多
C.出现文字统一趋势D.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2022-07-24更新 | 592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史上,云南地区书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表1反映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重要趋势是
唐朝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唐玄宗册封他为云南王。
两宋宋徽宗赵佶赐大理国主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这是大理国与宋朝臣属关系的首次正式确定。
元朝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
A.册封羁縻B.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C.改土归流D.民族地区自治程度提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图表示哪个中原政权?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该政权在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采取的主要措施。
(2)指出这个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及该发展趋势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7 .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此后历代都采取措施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她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三   清王朝在民族地区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在中央专门建立了一个相对它整的机构体系。清王朝在东北、西北、西部、西南等民族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民族管理制度,制定了较为符合民族实际的统治政策与措施,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清统治者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的沿用,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清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了全面的管理,这种管理涵盖面覆盖到思想管理、经济管理等,全面渗透到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府州的特点,并简述唐朝加强西北管理的史实。
(3)写出清王朝管理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王朝管理民族地区的措施。
2023-10-08更新 | 37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