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唐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中多有借用汉语词汇的现象,例如契丹语的“hsin-kun”源于汉语的“将军”,蒙古语的“ong”源于汉语的“王”。这反映出当时(     
A.分裂割据局面结束B.汉语外来词汇增多
C.出现文字统一趋势D.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2022-07-24更新 | 592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各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民族关系从夷夏之辨走向华夏认同。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太宗一度被尊称为“天可汗”。辽宋夏金时期,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元朝大一统的重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其主要特征。
2022-01-2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融合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摘编自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治边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策略。
4 . 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上(唐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玄感以运卒反于黎阳,非戎狄为患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秦到西汉的疆域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推动这一变化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的民族政策,并以唐与吐蕃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影响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
2023-10-08更新 | 168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北宋时期,“中国”的概念在地理上是指“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线,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摘编自郑炜《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的“中国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中国观”的新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