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图一炎黄涿鹿之战(传说)


图二西周分封形势图


图三春秋形势图


图四战国形势图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材料二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材料三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一方面,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通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另一方面,无论是沙俄,还是西欧列强,皆是清朝以前中国历代王朝从未经历过的强劲敌手,在此情况下,外来的欧洲式的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概念,即作为各国相互关系准则的对于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界定,帮助清朝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的明确界限。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材料四   19世纪末,美国完成了最大限度的大陆扩张,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扩大了美国的疆域,也使得新增加的疆域有机地融入美国的版图。美国的实力伴随着陆地边疆架构的形成而不断增强,在19世纪末,其工业产值甚至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加之西班牙实力的衰弱,美国抓住机遇,发动并赢得关西战争,谋取了众多海外边疆,开始了海外扩张,由此拉开了美国的海洋边疆架构构建的序幕。在此过程中,美国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包括海军和各种舰船。尤其是充分把握两次世界大战的良机,不仅大发战争财,还将国家的军事力量投射到世界各地,建立海外军事基地,控制海外交通要道和各种战略通道,推动海洋边疆架构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李朝辉《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与美国在疆域形成中的不同。
2022-11-01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