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他在论述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时,还特别提到中国历史上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管理岭南地区,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新疆,唐代创设了800多个羁縻州府经略边疆,元代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代清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历朝历代的各族人民都对今日中国疆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史金波《略论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演变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 . 下面是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用语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内容事件用语文书用语对外政策机构仪式用语
举例夷、红毛、藻属、西洋诏敕、谕旨、表怀柔贸易管制理藩院、礼部三跪九叩、朝贡、赐、接见
数量和比例185个,占74.9%5个,占2%2个,占0.8%6个,占2.4%49个,占19.8%
A.强烈抵制西学东渐的趋势B.以天朝上国姿态自居
C.外交具有近代国际化特征D.对外交往呈现多元化
2022-12-29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王朝的建立者大多来自楚地,对楚文化情有独钟。楚人深恋故土,屈原《九章·哀郢》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刘邦还归故乡,亦感叹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在汉初统治者的推崇与支持下,汉文化继承了颇多楚文化的精神。虽然随着尊崇儒术、汉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楚文化的独立形态在西汉中期以后已逐渐消失,但楚文化的个性并未磨灭,而是部分转化为区域文化之上的汉文化的共性。

——摘编自张梦晗<南阳汉画像石楚文化特征突出的原因》

材料二对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性、汉文化都是其统治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入主中原后,这些政权的统治对象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汉族占被统治人口的大多数,远远超过统治者本族人口。汉化符合其政权的根本利益,有助于赢得汉人的支持和认同,也有助于其政权的发展壮大和长治久安。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者如北魏、辽、金、清等政权,国祚均在百年以上,清朝更是长达268年,其间还出现了著名的康乾盛世

——摘编自彭丰文《胡族汉化亡国论不能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楚文化特征突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推行汉化政策的意义。
2023-12-2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匈奴部族降汉者为数不少,汉武帝对他们依势力大小授以侯爵、封地和封户,“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并建立制度对其进行管理。

唐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羁縻府州,都督、刺史等职级高者为中央所任命的官员,而职级低的则多由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世袭。

元朝管理少数民族的另一项政策是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兴起于云贵地区,针对分散而世代聚集的少数民族部落,以招抚之策,凡率部归附者,即授予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职,使“各从其俗,无失常业”。

——摘编自马艾《经济,文化,制度三维向度中的古代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兼论古代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标志》

材料二   明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也不全依靠“土官、土吏”,“土流参治”的情况也存在。面对辽阔的区域,清王朝初期也沿用了明王朝的一些制度,尤其是在西南部地区沿用了土司制度。但是,这种状况在雍正时期出现了根本性变化,“蛮悉改流,苗亦归化”。清廷对新疆、西藏地区的治理也变得更加具体而深入。乾隆年间设置伊犁将军对新疆进行管理,下设都统和诸多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协办大臣等分管伊犁等地。

——摘编自李大龙《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由汉至元民族政策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汉代至明清时期民族政策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外交事务比以前各代有所增加,特别是清代后期,与世界很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外交事务繁杂是此前任何一个朝代无法相比的。因此,有清一代外交机构的设立,亦与前代有所不同。清代前期,既保留了传统的鸿胪寺建制,又设立理藩院,会同四译馆管理外交事务,清代后期根据国内国际形势改革官制,先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在美国、西班牙等国的要求下于1901年7月24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具体负责外交事务,鸿胪寺与理藩院的外交职能相应转向国内。
陈彦辉《中国古代外交人员及机构名称严格述略》
材料二:在民国时期,有专门进行外交官、领事官的考试,既是为了给使领馆招募合格的官员,又是为了提高外交官、领事官乃至外交部官员的素质。应试人必须先通过外交部举行的甄录试,这意味着外交部对于将来的录取者有初审权。通过初审后便通知举行面试。面试有两项:一是作文,用中文和外文笔试;二是口试外语。甄录试及格者,由外交部咨送参加正试。
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志三》
材料三:1949年至1999年世界各大洲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统计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初年和清朝晚期外交方面的突出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民国政府时期外交建设方面的哪些现象?并列举民国时期重要的外交成就。(最少两例)
(3)根据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外交成绩突出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1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