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2023-04-01更新 | 1043次组卷 | 110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丰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图反映出当时的法国(     
A.宗教改革影响广泛B.封建特权渐遭削弱
C.天赋人权深入人心D.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3 . 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格兰出现了“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作者在介绍本地景观时,总是与撒克逊(史学界把在不列颠定居的日耳曼人,称为撒克逊人)传统联系起来,讲述撒克逊时期的历史。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B.旧贵族向新贵族转变
C.地方独立思潮的兴起D.东方修史传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以来西方民族国家日益崛起,马基雅维利力图建立以单一民族为基础的不受教会控制的民族国家。16世纪布丹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历史国家观,进而提出了“主权观念”,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由此产生。英国思想家霍布斯与洛克二人用自然法理论阐述国家起源,居功至伟,认为国家是人民契约、人民让渡自己部分权利的产物。由于被授予权力者也是契约的参加者,也要受契约束缚,如其违约,也要受惩罚,人们有权反抗,甚至重新订约,另立新的统治者。依据自然法则,伏尔泰提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理论。洛克指出:“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

——摘编自庞金友《近代西方国家观念的逻辑与谱系》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发文说:“今天下之可忧者,莫中国若;天下之可爱者,亦莫中国若。吾愈益忧之,则愈益爱之;愈益爱之,则愈益忧之。”1912年孙中山又进一步指出:“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美利坚之合黑白数十种之人民,而治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迭欧而为世界之冠。”

——摘编自曾科《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世界意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西方国家观念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国家观念不同的主要原因。
2022-02-2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的民族主义是在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孕育而生的。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和对外竞争、扩张的逐步展开,迫切需要获得相应区域范围内政治力量的保护,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转。物质的生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精神的生产也将如影随形。在相互交往中,人们的忠诚对象由神圣的天国转为世俗的人间,人们开始认识、发现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情感更为增长。人们在随后批判封建王朝国家的斗争中,还产生了民族国家即“祖国”意识,表达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近代民族主义作为理性的政治观念,为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政治价值和观念符号。

——摘编自宋新伟《民族主义在近代西方的缘起和蜕变》

材料二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民族主义在西方逐渐成为具有侵略性的进攻武器,而中国则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提出按照军队操法重塑国魂,强调国家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综合材料谈谈从近代中西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巾得出的启示。
6 . 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教皇开除教籍,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D.宗教改革运动在法国取得成功
2021-10-11更新 | 1697次组卷 | 39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州一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近代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前所未有的政治内容。资产阶级便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同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8 . 近代以来,有些国家的国旗图案是竖条的,如法国、意大利、爱尔兰。有些国家的国旗图案则是横条的,如德国和俄国。大多数国家的国旗不得不与敌对政权的国旗展开竞争。近代欧洲诸国的国旗
A.凸显了各国民族特色B.是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需要
C.深受近代艺术的影响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2021-04-23更新 | 1189次组卷 | 34卷引用:学科网2020-2021学年高三大联考-5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历史试题(广东卷)
9 . 14世纪之前"英国的上流社会人士讲法语,并以和法国联姻为荣"。百年战争过程中,英国民众普遍感觉到法语是"敌人的语言"。1399年英王享利四世登基时就用英语发表即位演说,1400年亨利六世创办了英语语法学校。这表明当时英国
A.与法国关系日益紧张B.国家和民族认同逐渐形成
C.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D.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021-02-02更新 | 1812次组卷 | 45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