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22-23高二下·山东济宁·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元史 ·顺帝本纪》记载:“六月丙寅,宣德府水灾,出钞二千锭赈之。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水旱蝗,大饥,诏以钞二万锭,遣官赈之。”该史料反映出(     
A.政府对灾害的重视程度B.国家赈灾方式的多元化
C.国家是灾后赈济的主体D.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2023-07-14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考点巩固卷2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2 . 下图是四川彭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像砖正面为官府粮仓,仓前设席于地,一人正衣冠而坐其上,两手伸出,拟作指挥之状。其前置器二。右一老者荷鸠杖跪于地上正观量器内之粟,其前一人执量器注粟于地上的容器中。上述史料可以说明汉代(     
A.形成优抚弱势群体的完备体系B.宣扬尊老养老之风气
C.践行民本思想以缓和社会矛盾D.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图所示建筑(丰图义仓)由清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倡议兴建,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当时
A.地方宗族的数量B.农户的口粮储备
C.庄园经济的规模D.民间的救济措施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皇帝要求地方官员要及时上报当地发生的灾害。一般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再由户部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济措施或先核实灾情再采取救济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免费为灾区提供粮食衣物、生产工具等,这是明朝政府采取最普遍的措施。永乐十二年(1414)“河间府沧州、顺天、通州、固安县淫雨,宝坻县雨雹伤稼”,皇帝“令有司发粟赈之”。“景泰三年(1452)闰九月癸酉,免宣府前等十六卫所屯粮三分之一,以其早、蝗、霜、雹等灾也。”

——摘自谢行焱《明代国家的灾害救济机制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主要内容是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施行就业培训,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

——据C.利斯和H.索利《欧洲前工业社会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呈现出应急化、边缘化、基础化、民生化的演进特点。1993—2013年为基础化阶段,关注因经济体制转型而下岗失业、进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以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并维护社会稳定救助水平。2014年以来为民生化阶段,重点对象为新时代背景下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的生活型贫困群体,为贫困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兜底保障和“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目标救助水平,逐步提升政策适应对象和范围;重视制度衔接和综合型帮扶措施,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

——据张浩淼《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中国社会救济和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救济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当下中国的时代价值。
2024-03-09更新 | 19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从道德感情的基础出发,提出“仁者爱人”之说,为儒家慈善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孟子主张先天性善,仁之端也”,认为“恻隐之心”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慈善活动的动机所在,这两本书中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成为后世慈善组织及慈善活动的理论源泉。“民为邦本”是儒学的重要思想,反映到社会慈善观方面,实施仁政。唐宋明清诸朝的一些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即受到这种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力行仁政,兴办或扶持慈幼局、养济院、普济堂等各类慈善机构。大同思想是儒家文化中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内容,对后世的社会慈善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儒家义利观的熏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开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业。明清时期,商人也自觉地加入社会慈善活动中

——摘编自周秋光、曾桂林《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材料二   西方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资源。基督教倡导“博爱”,讲究“爱上帝”和“爱人如己”,信奉“十诚”,奠定了早期慈善意识的基础。在阿奎那看来,慈善是超自然的、直接指向神的美德。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将每一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视为最高价值,同时施爱于他人。这种基于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互助行为,将慈善意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康德认为,他把建立在公正、公平基础上的政治作为最高的善。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他认为,尽自己所能为他人做好事,是每个人的责任,即需要政府监管。他强调应尊重受助者的人格尊严,不能简单地把慈善看成是一种“施恩”。

——摘编自王晶《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意识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意识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从中国慈善思想与西方慈善意识中获得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宋代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产微力薄,家无担石,或户倾业废,孤寡老弱,鹄面鸠形,朝不谋夕者”定为极贫,将“田虽被灾,盖藏未尽,或有微业可营,尚非急不及待者”定为次贫。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先秦《周礼》的“荒政十二策”,到南宋的《救荒活民书》,再到清代的《荒政辑要》,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彻底铲断了造成贫富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并在农村建立“五保”供养制度、储备粮制度等初步社会救助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政策,并针对“老、少、边、穷”地区出台了扶贫专项计划,设置贫困地区发展资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等。1987年确立“开发式扶贫”指导思想,建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还鼓励民间组织积极开展扶贫公益事业。2001年国务院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扶贫政策的受众从贫困县下落到贫困村,全国共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更多的是采取“造血式”的扶贫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现有标准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在2020年要全部脱贫”,2015年我国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在国家战略层面确立了精准扶贫政策。

——摘编自白晋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工作发展阶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3-04-04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3届高三3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朝规定,每年十月入冬后,天下各州县须“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登记在册,每人一日“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每三天发放一次,从本年十一月初一开始,至来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这一规定力图
A.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B.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D.维护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2022-03-03更新 | 670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新一中2022届高三3月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