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救荒大事年表(部分)

年代大事摘要
商 汤 二十四年大旱。汤祷于山林之野。
汉高祖 二年关中大饥。令民就食于蜀、汉。
汉文帝 二年下重农诏,九月,又下重农诏。
汉文帝 十二年纳晁错之言,诏赐天下民租之半。
汉武帝 建元三年平原大饥。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
汉武帝 建元四年汲黯过河南,发仓赈民。
汉武帝 元鼎六年倪宽奏请凿六辅渠以灌田。
汉宣帝 五凤四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请设常平仓于边郡。
汉平帝 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民捕蝗以石斗受钱。民疾疫,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东汉光武 建武五年以旱蝗出系囚,罪非殊死,一切弗案。
晋武帝 泰始七年以雍、凉、秦三州饥,赦殊死以下。
隋文帝 开皇五年度支尚书长孙平奏请立义仓。
唐太宗 贞观二年山东旱,遣使赈恤,为民赎子。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材料二   晚清时期,随着灾荒日趋严重,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与借鉴的防灾救灾思想。郑观应认为生态破坏是灾荒频发的原因之一,他主张广植树木,以树吸水,使农作物“虽值干旱犹不至于速槁”。他还主张广泛设立金融机构办理农业保险,仿效西方保险之制,“损害分担,灾荒无忧”;设立农仓,平抑物价,农民一旦受灾,可及时提供帮助,使其免受盘剥。热衷于慈善的江南绅商经元善重视兴修水利,提出了治河代赈的主张,希望从根本上消除灾源。他还主张救急不如救贫:“工艺院教成一艺,则一身一家永可温饱,况更可以技术教人,功德无限量……此举不但恤贫,且以保富;不仅可变通赈济,亦可变通一切善堂。”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认为交通不发达是阻滞和影响救灾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主张将铁路建设与救灾事宜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一些防灾救灾的具体主张,内容包括大力发展实业,尽量增辟富源,以防灾救荒;寻河治水,利航而祛灾;发展农业与植树造林等。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灾荒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古代灾荒救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救灾思想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新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思考,古代及晚清时期的灾荒救助对当今国家治理有何启示。
2024-04-16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合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九月地震,宣帝于十月下诏:“池籂(指皇室园林)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安帝时“连年水旱灾异”,朝廷“悉以公田赋与贫人”。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数郡国发生旱灾和蝗灾,“青州尤甚,民流亡……罢安定呼池苑(一处皇家马场),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 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摘编自林兴龙《汉代社会救济问题研究》

材料二   唐代常平仓原为平抑粮价而设,玄宗后逐渐普及,但仅限于州府以上城市。宋初常平仓仅限于京师。宋真宗时,除福建以外,各路均设置了常平仓,且设置到县级城市,常平规制由此建立。 宋代常平仓最初以调节粮价为主,很快具有了救荒功能,也用为平时济贫之资。王安石变法期间又将常平法与青苗法结合起来,帮助农民度春荒。至此,形成了具备新功能的常平仓:“有曰借助赈贷者,以息赈济者也;有曰赈粜者,减价来谷以赈之也;有曰赈济者,直与以赈之也。”

——摘编自张文《中国古代乡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三   19 世纪80 年代,德国宰相俾斯麦开创了一个以当时德国的社会背景为根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模式,为现代社会保障打开了大门。其理论依据是德国历史学派和德国政策协会的“国家干预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社会政策协会主张实行“社会政策”,强调通过如社会保障、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以缓和阶级矛盾。在对日益壮大的工运采用镇压措施的情势下,从1883到1889 年三个保险法案依次发布,德国确立了社会保险制度,并很快被其他国家效仿。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社会保险制度被引入欧美其他国家,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编自张邦辉主编《社会保障》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探索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949-1955年,农村社会保障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临时社会救灾救济、社会优抚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以家庭为责任主体、政府适当扶持的模式。1956-1978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入正轨,逐渐转变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集体为责任主体,以家庭保障为辅,国家救助的保障模式。改革开放后,集体经济衰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缓慢发展。21世纪以来,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随着2003年以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苏保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政府赈灾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常平仓制度相较于唐代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开创社会保险模式的条件,并指出其价值。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4-02-1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期,开封建有二十多座粮仓,统称在京诸仓,每年约有六百万石江淮漕粮经汴河运至京师。北宋后期,在京诸仓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增至五十余所,为首都粮食供应提供了重要保障。地方设置州仓和县仓,诸州县仓的主要职能是受纳租税、支给官兵廪禄,以及救济灾荒等。此外,宋朝还设置了专门的备荒仓储。除继承前代常平仓、义仓外,还创建了广惠仓、惠民仓。惠民仓功能与常平仓类似,“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广惠仓侧重于常规性济贫,是为配合政府福利机构而专门设立的恤贫仓储。总之,宋代仓储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分布范围与职能发挥上都大为扩展,仓储制度更趋成熟、完善。

——摘编自杨芳《“国家大本,足食为先”:宋代仓储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材料二   晚清时期,仓储制度在实施中弊窦丛生。按例每年秋天常平仓要采买仓谷,但地方官在领银后拖延时日,不及时采买。常平稻谷还常被地方官私行变卖,“任意侵挪”。道光以后,积钱不积谷,寝成风气。对此,清廷一再申饬:“国家设常平仓,原备民间缓急之需……猝遇需米之时,岂银两所能济用。”此后,虽再三谕令复归积谷,然各省并不付诸行动。同时,拿常平仓的盘查来说,大多欺瞒掩饰,形同虚文。据奏报,常有“不肖有司等闻钦差将至,向绅衿富户挪移借贷,以掩其亏空之项”。此外,靠民间捐助的社仓,在捐助者和受益者间往往发生矛盾。捐助谷物的,一般是农村殷实之户,这些人遇歉年不指望社仓赈济,因而在捐助时往往退缩不前。而农村贫困户无力捐助社仓,一遇歉年,又只能靠社仓赈济。这种矛盾使得许多社仓难以为继,办一段时间后就形同虚设了。

——摘编自任新平《民国时期粮食安全研究》

材料三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表

1978—1984年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1985—1990年废除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建立价格双轨制,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1991—1993年通过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政策,废除粮食统销制度,力图发挥市场作用
1994—1997年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稳定器作用,同时调节农民收入
1998—2003年在供求改善前提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2004年以来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

——摘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宋代仓储制度发展的因素,并分析宋代仓储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仓储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总体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代粮食安全政策的演进过程中得到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子》一书大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丰富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它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彼守国者,守谷而已矣”。为了尽可能地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供给,国家必须适时进行粮食购销活动,“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主张进行“逆向调节”,即“以重射轻,以贱泄平(贵)”,当粮价下跌时,国家以高价收购,当粮价上涨时,国家以低价抛售储备粮,以此维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还提出了分级储备制度,倡导储备与国力相适应的粮食,“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百乘之国,不可以无百金之蓄饰。”《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成为历代调控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理论来源和依据,一直为后世所继承。

——摘编自刘甲朋《<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探析》

材料二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康熙以与民休息为执政原则,十分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对于垦荒者给予更多优遇。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与原种之人,改为民户,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政策,蠲免的种类有免征荒地田赋、灾荒蠲免、普免钱粮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五十年(1711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5亿5千万亩增加到康熙末年的8亿亩以上,农耕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回答康熙时期是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780年,唐朝杨炎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主持兴修农田水利等工程,优先雇用贫苦人家,让贫困者通过劳动解决贫困和温饱问题。南宋董煟编撰的《救荒活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研究荒政问题的专著,总结了之前历代救荒赈灾政策的利弊得失。南宋朱熹首创“社仓法”,以州郡若干常平米为谷本,夏季借贷于民,入冬征还,每石取息二斗。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主张把民户分为极富、次富、稍富、稍贫、次贫、极贫六等,极富之家要扶助极贫之家,次富之家要扶助次贫之家,“稍富不劝分,稍贫不赈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皆可自食其力”。

——据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高永建《中国历代社会救济政策之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是欧洲饥荒的高发时期,但1650年以后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大饥荒。英国得以率先走出饥荒,都铎、斯图亚特王朝有效的社会政策功不可没。其政策包括平抑谷价、打击囤积居奇的投机商、禁止谷物出口并组织谷物进口等。《济贫法》包含三要素:为老弱病残者发放津贴、打击身强力壮的流浪汉、安置穷孩子学徒。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农业革命从16世纪中叶开始并持续到18世纪,推广轮作制、引入肥田作物及一系列新技术,这使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大幅增长。英国的经验表明,要克服饥荒,粮食的公平分配是必要的,但食物的有效供给,即农业生产的发展更为重要。

——摘编自向荣《历史的延续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实施“精准扶贫”的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士大夫热衷于扶贫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英国率先走出饥荒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中外解决贫困问题的启示。
2024-02-05更新 | 10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高三下学期明日之星高考精英模拟历史试卷 【重庆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货……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教助贫户,并设立纳业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在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建立,同时,为应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经济社会转型所出现的挑战……在扶贫体制方面,创新使用政府行政主导、五级书记挂帅、第一书记驻村等方式,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并通过引入外部组织资源缓解扶贫人力资源的不足;在贫困治理机制方面,打破部门壁垒、促进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的集中,通过建档立卡等制度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建立考核评估体系、确保扶贫政策实施到位;在扶贫方式方面,因地因人因需制宜创新多元化扶贫方式……并进一步拓展定点帮扶与社会参与等扶贫方式。

——摘编自李小云等《精准扶贫:中国扶贫的新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能够成功实施精准扶贫的原因。
2023-03-23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卷(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退休,古代称为致仕。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早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即所谓的“养老”(老是指70 岁以上的人)。秦汉时期,官吏因病乞退、告老还乡的致仕制度逐渐发展起来。隋唐时期,官员退休纳入令典。“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除年龄条件外,身体健康状况也是退休的重要条件。“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此外,还有侍亲养老的规定,即至亲亲属中有年 80 岁以上及有重病在身者,可享受“侍丁”的待遇,即离职养亲,称为“归侍”或“终养”。明清是官员退休制度日益成熟和完善时期,有比较完整的制度规定,举凡退休条件、待遇,以及安置与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

——摘编自柏桦《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与思考》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后制定的第一个退休人员处理办法规定:年龄50岁、工龄满10年均可退休,不分男女、不分干部和工种,没有身体状况方面的要求。1983年,《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延长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退休年龄的通知》规定,部分高级专家、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根据本人条件并经相关部门的批准可适当延长退休年龄1到5岁甚至10岁。

——摘编自王进《中国弹性退休制度改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退休制度相较于建国之初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 . 宋代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宋朝在疆域占领和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差,军事实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只能依赖文化和教化的力量,……通过弘扬儒家道统弥补疆域缺失带来的心理阴影。宋代以后儒学有了更多的拓展空间,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了基层社会,成为普通民众遵循的信条。

——摘编自杨念群《“大一统”的命运:从“康乾盛世”到“晚清变革”》

材料三   宋朝时期,贫富差距扩大使得贫困问题凸显。政府根据居民财产状况界定,乡村拥有土地不足20亩或产业不足20亩等值的为“贫民”,以此为标准对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减免,对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减免;建立义仓等济贫仓储,养济院等济贫机构,安济坊、施药局等医疗救助和丧葬福利机构等。上述措施,大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形成系列性的济贫法规。政府也鼓励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颁布“安恤法”,对“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令近亲、乡里养恤;出台“义仓法”,强制中上等税户交纳赈济贫民。

——摘编自张文、康文籍《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钱穆所说“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从官员选拔的角度阐释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宋代“弘扬儒家道统”的主要理论成果,并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基层社会”的方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政府施行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宋朝开始社会救济的新变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养老作为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主要方式,在社会控制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奉行国家稳定至上的宋朝来说,养老制度的建设自然受到重视,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与前代相比,宋代养老制度更加完备,鳏寡独老救助制度、官员致仕制度以及家庭养老的保障制度均得到完善,同时新增老年士人、老年军士、老年僧道、老年归正人优恤制度。在养老方式上突破了传统的赏赐及致仕养老的限制,实现救助政策的制度化,新增闲职养老这一新方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形成多元的养老方式。在鳏寡独老的救助、官员养老及家庭养老的运行上,政府介入的程度较前代更为深入。

——摘编自马晓燕《老人之老:宋代养老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养老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养老制度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摘编自张文、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救济》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一批教会医生与军医追随殖民者而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会医院,后深入到内地。20 世纪初,教会大学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西医东来,推动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1906 年,清政府设民政部,下设卫生司,掌管全国卫生事务。同时,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开始起步。上海华界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基本采纳了租界的办法,并在食品检验、疾病预防等方面与租界合作。北京、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在中国乡村,医疗事业十分落后,卫生状况很差。

——据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成立后,召开了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发展方针。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逐步建立。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传染病管理办法》。同时,在城市职工中建立起公费医疗制度,并采取减免收费的办法加强对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流行疾病的治疗。为消灭血吸虫病,1955年建立了国家级的血防领导小组,并在疫情严重的江南各省建立了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在国家的号召下,科研、医疗人员奔赴一线,指导群众摒弃陋习,实行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了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

——据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医疗卫生事业与晚清时期相比的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中建国初血吸虫病防治的相关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的作用。
2023-10-1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