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朝时期,富有的宗族成员对于贫困族众的赈济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救恤族中孤弱和单寒亲友,包括资助贫困族人婚丧嫁娶以及维持日常生活,赡养族中孤老疾弱,抚育那些幼年失怙的子侄等。其二,战乱和凶荒之年存恤贫者,如房景远“重然诺,好施与,频岁凶俭,分赡宗亲”。由宗族发起的社会救济,看似一视同仁,实际上并非如此,救济的主体同客体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由近亲及远亲,拥有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人排在前,如有余力,则依次惠及旁人。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救济者的经济实力,救济也不是无限度地进行,在限度与承受能力之外,赈济的力度与辐射范围逐级递减。

——摘编自邵正坤《北朝的宗族与社会救济》

材料二   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孙中山特别规定:对于“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工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植垦荒,以均地力”,国家将“严定田赋税收之法定额,禁止一切额外征收”。对于广大工人,“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其余如养老育儿、普及教育、抚恤残疾等,“皆当努力以求其实现”。

——摘编自周兴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具体内涵》

材料三   中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朝宗族社会救济的主要特点。
(2)根据二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一大减贫政策的背景并分析其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意义,并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社会救济的认识。
2024-02-2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1-2022学年(2020级)高二下学期开年考历史试题
2 .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是东西方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某校课题组以此展开探究。
①邻保制度
②《济贫法》
③保甲制
④《社会保障法》
A美国
B唐朝
C英国
D清朝

课题组就下述亚里士多德对基层治理的描写,开始进一步探究。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国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为应对灾害,国库中常备储粮。聚焦“库粮”,课题组注意到如下两则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课题组在深入聚焦社会赈济后,发现了两段带有冲突、耐人寻味文献记载: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司马光《资治通鉴》

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吴兢《贞观政要》

除了关注古代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外,课题组又注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欧洲国家建成了“福利国家”,并找到下列一组数据: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费用从60年代以后也持续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70年代的30%左右,以后又逐年上升。英国1991年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镑,1992年增至760亿英镑,1994年达800亿英镑,为整个财政预算的40%左右。1994年英国财政赤字为500亿英镑,很显然,其社会保障政策是以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

——史柏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1)围绕东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题组梳理了以下内容:问题:将上列左侧文本框中的制度或法案与右侧文本框中的朝代或国家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结合材料及所学,课题组就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基层治理模式相似点,可能达成的共识是(     
A.议会表决B.自我管理C.放任自流D.君主独断

(3)帮助课题组提炼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相同社会特征。
(4)就开皇十四年旱灾中隋文帝所为,《资治通鉴》与《贞观政要》记载有何明显不同?学者普遍认为《贞观政要》所述不实。说说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不实的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古往今来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4-04-0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开国家救济先河。在英国的影响下,瑞典也于1763年颁布《济贫法》。在政府开始意识到社会保障责任的同时,民间已逐渐形成劳动者自主性的共济组合制度,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两次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社会保障的制度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一般说来,社会保障制度化有赖于国家的财富积累,而国家财富积累的一条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由于技术革命的推动,英、德、美等国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工农业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国家财富的积累基本能够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供给,一部分国家甚至发展成为“福利国家”,如英国、瑞典。

——摘编自方青《西方近代工业化与社会保障》

材料二   清末民初,救助能力十分有限的传统善堂无法满足亟待救济的灾民之需,为了开展更为有效的救助,很多有志之士进行了尝试,其中以盛宣怀与江南绅商的联合救济事业—天津广仁堂和上海广仁堂最具代表。天津广仁堂与以往的善堂相比有很大进步,实现了部分地域的突破,将南方善士和北方灾民紧密联系起来,是“南人办北事”的成功案例。与天津广仁堂经费主要来自政府不同,上海广仁堂经费主要来源于盛宣怀名下的地产、股份及盛氏企业赞助,并无政府拨款,活动自由度较高,这表明民国初年中国的慈善救济事业已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变。

——摘编自张帆《盛宣怀与江南绅商的联合救济事业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社会保障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救济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外社会救济的启示。
2024-05-0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5月大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利国家过度慷慨的福利政策助长了社会的懒惰,正在滋生福利懒汉,催生懒人群体。丰厚的失业补助金正在消磨求职者寻找工作的动力和意愿,不上班的收入差不多也能维持生活,以致相当一部分失业者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意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一些人甚至选择“主动失业”。……1980年,保守党政府就已经开始降低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津贴标准。包括减少病人、失业者以及失去工作能力者的短期津贴,降低养老金津贴水平,将国家收入养老金的最高津贴水平降低到平均收入的20%,而不是工党政府时期的25%。除此之外,在诸多领域的支出比起工党执政时期也大幅削减。

——摘编自刘保中《高福利制度下的“懒人现象”》等

材料二   相比西方福利国家,中国无疑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鉴于此,我国社保体系建设要坚持把公平放在首位,通过加大财富和收入再分配力度以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社会全体成员享有基本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就防止和消除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极分化而言,中国不能选择完全个人账户式的(即缺少互济功能的)制度模式。另一方面,中国社保体系建设的核心制度仍然应当立足于缴费型的社会保险,这既可以防止单位和个人对政府和社会的过度依赖又坚持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化。

——摘编自王瑶《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模式、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福利制度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关于“福利制度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九月地震,宣帝于十月下诏:“池籂(指皇室园林)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安帝时“连年水旱灾异”,朝廷“悉以公田赋与贫人”。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数郡国发生旱灾和蝗灾,“青州尤甚,民流亡……罢安定呼池苑(一处皇家马场),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 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摘编自林兴龙《汉代社会救济问题研究》

材料二   唐代常平仓原为平抑粮价而设,玄宗后逐渐普及,但仅限于州府以上城市。宋初常平仓仅限于京师。宋真宗时,除福建以外,各路均设置了常平仓,且设置到县级城市,常平规制由此建立。 宋代常平仓最初以调节粮价为主,很快具有了救荒功能,也用为平时济贫之资。王安石变法期间又将常平法与青苗法结合起来,帮助农民度春荒。至此,形成了具备新功能的常平仓:“有曰借助赈贷者,以息赈济者也;有曰赈粜者,减价来谷以赈之也;有曰赈济者,直与以赈之也。”

——摘编自张文《中国古代乡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三   19 世纪80 年代,德国宰相俾斯麦开创了一个以当时德国的社会背景为根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模式,为现代社会保障打开了大门。其理论依据是德国历史学派和德国政策协会的“国家干预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社会政策协会主张实行“社会政策”,强调通过如社会保障、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以缓和阶级矛盾。在对日益壮大的工运采用镇压措施的情势下,从1883到1889 年三个保险法案依次发布,德国确立了社会保险制度,并很快被其他国家效仿。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社会保险制度被引入欧美其他国家,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编自张邦辉主编《社会保障》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探索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949-1955年,农村社会保障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临时社会救灾救济、社会优抚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以家庭为责任主体、政府适当扶持的模式。1956-1978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入正轨,逐渐转变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集体为责任主体,以家庭保障为辅,国家救助的保障模式。改革开放后,集体经济衰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缓慢发展。21世纪以来,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随着2003年以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苏保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政府赈灾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常平仓制度相较于唐代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开创社会保险模式的条件,并指出其价值。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4-02-1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组屋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摘编自郭伟伟《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组屋”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变化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1-1850年,英国城市住房压力巨大。一幢房屋两家十几个人合住是普遍现象,甚至地下室也挤满了人。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决定通过立法进行干预,制定住房标准,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城市则市政机关直接介入,参与住房建设和经营。同时继续鼓励由资本家和房地产商实行营利经营。通过住房市场化,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从1860年开始,全国主要大城市市政府利用市有地产建造住宅,市政府成为了一个大房产主。1909年,英国议会通过《住房与城市规划法》等一系列法律,禁止居住地下室,贫民窟也被清理,英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摘编自任其怿《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府解决住房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上述举措对我国改善居民住房问题的启示。
2023-12-2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4届高三12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程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的革命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史。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导致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进而指出了解决贫困的基本途径: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消灭剥削,剥夺者被剥夺。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贫困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一经成立就把反贫困斗争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百年的反贫困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反贫困和贫困治理当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编自雒亚男《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机制创新和历史启示》

材料二   《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92个国家中最穷的20%人口将因气候变化而遭受巨大收入损失。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涨,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而作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的急剧上升导致家庭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家庭由此而陷入贫困。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成年人识字率仅为60%,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成年人识字率仅为30%左右,基本不具备参与现代化就业的能力。

——摘编自张琦《全球减贫历史、现状及其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反贫困和进行贫困治理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全球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脱贫减贫的重要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土地占有不均问题十分突出,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富民阶层在调控贫富分化与社会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富民阶层通过乡约和社仓建立起有效的救济组织和制度。乡约明确宣示“患难相恤”是自治事业的一部分,约中之人互助互爱,为需要救助的人提供社会保障。社仓以人民户主的方法组成自治性组织,平年扶贫、灾年赈济。这些自治性的制度弥补了政府缺位的问题。宋代的富民认为在家族层次上应该相互扶持,很多家族都建立了族田义庄用于抚恤孤老、资助贫穷的学子求学科举,如范仲淹创办的范氏义庄就有良田千亩,用以资助范氏子弟。宋代的富民既占用巨额的财富,同时又拥有相应的文化水平,是宋代的“地方精英”,成为社会稳定的调节器。

——摘编自杨华星《宋代的贫富分化与社会调控》

材料二   亚当斯密的思想在英国的救济制度中得到了贯彻,他认为富人的富裕和穷人的贫穷都是天经地义,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政府不应该承担社会救济的责任。到了19世纪,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是严重的失业问题和工资下降,为此英国政府在报告中提出了“劣等处置原则和济贫院检验原则”,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意图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才能获得救济,接受救济者不再拥有选举权以作为政治上的惩罚,意在让贫民通过个人努力而非政府和社会帮助来摆脱贫困。但很多贫民并不愿意进济贫院,因为那里的处境比在工厂劳动还要更差。苛刻的制度并未体现公平和正义,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反而愈演愈烈。

——摘编自腾淑娜《公平与效率视域下的近代英国济贫》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社会救济发展的背景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解决贫困问题的认识。
2023-11-1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政府于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90年颁布《住房法》等,开始实施一些引导性政策规范住房问题,地方政府为部分工人提供性价比较高的公共租赁住房。从1919年《住房与城镇规划法》开始,英国要求地方政府直接建设公共住房。但这一时期对于政府是否应该大举介入住房市场仍存在质疑,政府直接建房的规模并不大。1945年后,英国政府全面介入住房领域,实行由国家直接供应的公共住房制度。20世纪60年代后,英国住房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逐渐减少政府对住房供应的直接参与。从1979年开始,撒切尔政府对公共住房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全面退出住房供应,严格限制各级政府修建和供应公共住房,并通过颁布1980年《购买权法》等法案,大力推行公房私有化。2003年起,工党政府在继承部分自由主义政策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公共住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力度,2004年《住宅法》就如何确保建造足够的低收入群体买得起的社会公房作出一系列的规定。

——摘编自洪亮平何艺方《英国住房保障制度与政策评介》

材料二   2010年,中国政府开始把保障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甚至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公租房制度逐步成为住房保障体系的主体。从1991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净增值达3亿,城市人口比重净增了20%以上,这就带来了住房问题的挑战。中国现有的保障性住房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对象以最低收入家庭和有一定货币支付能力的中收入家庭为主,而在社会人口结构中占主要部分、以“夹心层”群体为主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和利益诉求,却一直是住房保障制度的盲点。通过提供可循环的、租金相对低廉的过渡性住房,大范围地解决中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需求,避免因收入差距拉大、商品房价格高企不下等原因,导致破坏社会稳定的不安全因素的形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摘编自徐东辉《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公共住房政策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公租房制度变迁的动力。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公租房建设的建议。
2024-01-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