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赵卫彦对银矿的采冶作了详尽的记载:“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以火锻为大片。”白银“计坑冶之盛,实始于宋代”。宋朝中央的制作机构文思院等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更大,而且宋代的“私家制作和买卖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更多,也更为广泛。在汴京临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银行或金银铺”。北宋初,河北兵已是“岁一遣使赐银鞋”。除鱼袋、鞍辔、束带之外,宋初以银为饰已很少列入禁条。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娶亲用银器、酒店饮食店乃至卖“冰雪”的器皿都用银器的情况。

——摘编自王文成《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

材料二

史料内容文献
史料一朱元璋诏:“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税粮输纳甚艰。今后夏税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四月
史料二“行在卫所军官俸米,俱在南京支给,缘路远无力运.......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直折收银、布、绢、缎匹,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三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史料价值。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说明图1为三晋通行的由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的铲形币。

2为齐国、燕国通行的刀类青铜铸币,由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来。

3为楚国流通的铜贝——蚁鼻钱。

4为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5为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即南宋印会子的铜版)。


(1)从史料类型、艺术价值、技术价值方面概括材料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货币演变”为主题,撰写一篇解说词。(要求:观点明确,内容详实,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纸币之所以发展,是民间抵御政府不当政策的结果。宋朝政府规定四川是铁钱区,在这个区域内没有铜钱流通,只有笨重廉价的铁钱。除了四川之外,陕西则属于铜钱和铁钱混合使用区域,而剩余的地方才是铜钱使用区域。在四川,由于铁钱的价值太低,有商号发明了不记名的交子。人们可以把铁钱拿来存在商号,由商号开给交子作为存款证明。人们可以用交子做交易,不管谁持交子到商号,都可以按照票额领取铁钱。交子最初的发行是在民间,随后由于有的发行交子的商号出现了倒闭的情况,引起了信用纠纷,政府开始限制民间发行,并最终改为政府发行。

——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材料二   “摊丁入亩”是清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其实行分两步。第一步,康熙五十一年(1712)“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税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第二步,实行“摊丁入亩”,也称“地丁合一”或“丁随地起”,具体办法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额摊到地亩上。“摊丁入亩”是我国封建国家赋役史上一件跨时代的大事。

——王人骏曲伟时《清朝“雉丁人亩”制度探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最早产生纸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实行“摊丁人亩”的影响.
2024-02-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认为纸币自身没有价值,元王朝滥发纸币造成民不聊生又让他难以忘怀,所以起初他一直不主张使用纸币,而钟情于发行铜币。早在明朝建立以前,朱元璋就设立宝源局和货泉局,铸行“大中通宝”铜钱。在建立明王朝后,他颁行“洪武通宝”铜钱。由于明朝初期铜矿产量有限,铸钱的铜资源十分紧张,尽管朝廷千方百计在民间搜刮铜器,仍不敷使用,而商人认为使用铜钱有诸多不便,铜钱数量不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交易,不得不继续使用元朝的纸币进行交易,迫使朱元璋改弦易辙,决定发行大明王朝自己的纸币。

材料二   正在明代纸币进退维谷的艰难时刻,处于大航海时代的西方人,带着白银来到中国购买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使陷入货币困境的大明王朝获得了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新出路。白银从官方严厉禁止使用的非货币贵金属,逐步占领了原本由纸钞流通的领域,最初仅限于民间的交易,后来逐步被官方认可、接受。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下令南方江浙、湖广等产粮地区不通舟楫地方的粮食用白银折纳,称之为“金花银”法令。后来,随着用白银折纳田赋的推广,“金花银”不再是江南地区折粮银的专用名词,演绎为对所有折粮银的通称,成为明朝政府财政的一大收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翁礼华《外贸顺差:明代货币从纸币变为银本位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发行纸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交子的诞生可谓是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因为躲避隋唐战乱,四川的经济相对独立,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繁荣,同时因缺铜而依赖铁钱,携带不便,于是作为商业信用凭证的交子产生。起初,交子由四川百姓发行,发行者不久财衰,交子不能兑现,诉讼频起。朝廷下令将交子收归官营,以朝廷财力支持交子的流通和价值的稳定。初期交子的价值十分稳定,有效地支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末期,为了攻打西夏而大量增发交子,结果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宋徽宗改交子为钱引,以增加百姓对纸币的信心。

——摘编自石俊志《中国货币法制史话》

材料二   民国初年,北京民国政府曾铸造银元以为国币,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币制混乱的问题。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当时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许多工商企业因此陷入困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理想。1935年政府决定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1948年,因发行量过大,法币被金圆券代替。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交子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原因。
2024-01-2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铜钱购买力低于自身实际价值,宋人曾记载“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五倍”。据《宋史·食货志》载:“颁行新政,删去旧余,削除钱禁,以此边关重车而出,海泊饱载而回。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又自废罢铜禁,民间销毁无复可办。”按王安石免役法规定,原来当役人户,要交纳免役钱,原不承担差役者,要交纳助役钱……而按北宋最高年铸(铜)币量506万贯算,平均每人一年仅占203文,远远不足以交纳役钱。史载:“京城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然则器皿之用,畜藏之货,何可胜算?”宋咸平四年(1001年),裁汰诸路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给赐过优”客观上阻断了部分货币向市场的流向。两宋时期,货币经济区域化的理念,多种贱金属钱币并行,纸币作为信用工具却存在严重的漏洞,再加上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等问题,使得这些问题都存在于这一时期的货币经济体系当中。《宋史·食货志下二》记载,宋太祖一继位就针对铜钱外流的问题下达了明确的诏令:“铜钱阑出江南、塞外及南蕃诸国,差定其法,至二贯者徒一年,三贯以上弃市,募告者赏之”。此后不断地完善和加重对私带铜钱外流的处罚,庆历初年又规定:“阔出铜钱,视旧法第加其罪,钱千为首者抵死。”两宋时期政府为调整货币币值而推行的三个具有典型性的政策——即官方“短陌制”、推行夹锡钱和“铸大钱”。

——摘编自孙杰等《宋代钱荒产生原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在沿海、沿江交通发达的商埠逐步发展起来。同时,由于外患内乱,导致中央政府权威式微,地方割据势力严重,中国货币也愈加混乱,金融体系庞杂,给经济发展和交流带来很大困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为实现全国统一,就着手研究统一币制的改革。1933年罗斯福上台以后,美国推行白银政策,抬高银价,造成中国白银外流,通货紧缩,百业凋敝,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的税收。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巩固对东北的占领,其对华北不断侵略蚕食,威胁到国民政府的根基。法币政策推行后,法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国民政府控制了大部分金融资源,短期内解决了通缩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废弃了落后的贵金属本位制,实现货币集中发行,建立货币发行准备,促进中央银行制度建设,是中国金融史的标志性事件。由于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势力的利益,其领导的法币改革不可避免带有局限性,最负面的影响就是无法阻止恶性通货膨胀发生,最终造成法币丧失货币功能,走向崩溃。

——摘编自王乾《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钱荒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其应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背景,并加以评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