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本土货币已深渐向其他区域流通,如以赵国为代表的布币使用区域、以楚国为代表的传统蚁鼻钱使用区域,均出现了齐国刀币的大量流通。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秦国铸造了不同于中原各国货币形态的圜钱后,东方各国相继出现仿铸现象。魏国迁都大梁后,为了适应与楚国部分地区进行商品贸易的需要,也铸造了以楚国寽为单位的布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材料二   明清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市镇,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以及商品经济发达的府域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江南地区尤多。刘家港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依托发达的航运,商品北达京师,西至巴蜀,甚至销往欧洲,消费市场十分广阔。明中后期的苏州,占总人口半数以上的手工业者或与之相关联的从业人员在当地生产出的大量商品都被销往外地,江南地区自古就有“重农不抑商,扶商不危农”的商贸传统。江南市镇从农村商业产业链的发端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发展手工制造业,向内、向外拓展交易市场,形成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商品经济模式。

——摘编自张轶伦《明清江南市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

材料三   在中国经济沿着市场经济轨道逐渐推进的过程中,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从1985年开始全面铺开,并在1992年之后取得了重大成就。据统计,在零售商业经营比重中,国有商业下降了13.3个百分点,而私营和个体商业却上升了28.7个百分点,但在批发商业中,国有商业和集体商业从业人员仍占绝对优势,比如在全国36万个批发商业机构和755.3万从业人员中,国有商业分别占45.3%和65.9%,私营和个体商业仅占9.2%和1.2%。此外,1993年,农产品专卖中,仅涉及烟叶、定购的棉花和一小部分粮食,工业品出厂价格由国家定价的商品所占比重不到1/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中国家调拨价比重也下降到了28%。

——摘编自吴硕《向市场经济推进中的中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货币发展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代至90年代初中国经济发展演变的特点,并谈谈三则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和东南亚山水相连,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钱币流向东南亚就体现了地缘关系的一种延伸。东南亚历史上的国家政权多不具备独立铸行钱币的政治条件,而中国虽历经王朝更替,但中央朝廷基本都掌控着货币的铸行权。东南亚和中国都接受“天圆地方”思想和货币文化。中国从秦汉之际就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货币制度:钱币的重量有严格控制;使用同一币材——铜料作为币材;从“五铢钱”起,中国圆形方孔钱的形制和重量变化不大。这些钱币进入东南亚各国的国库并被贮藏起来,成为国家财富储备,元代时宝钞还具备国际支付(结算)的职能。

——摘编自杨小平、孙中文《中国古代货币在东南亚区域化的历史进程——历史与展望》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政府通过银行业务、财政征收、贸易回笼等方式,陆续收回了关内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华北、西北、华东和中南大部分地区的货币已经统一为人民币,这为新中国的货币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城市,为了有效制止金融投机,使人民币尽快驱逐金银,占领市场,稳定物价,人民政府采取了禁止金银流通和低价兑换的冻结政策,并组织行政力量严厉缉查金银投机活动。在农村,则采用税收、农贷、城乡物资人民币交换等经济手段,1951年人民币终于深入农村:因要照顾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形成的心理和习惯,暂准使用银元。1962年,中国大陆的货币统一终于实现。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货币统一》

材料三   跨境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原始驱动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元流动性紧缺、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的央行希望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本币互换协议,获得流动性资金支持、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近年来,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制度框架和基础设施一直在不断完善。2016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以国际储备货币的身份进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人民币的国际认可度得到极大提升,储备货币地位得以确认。

——摘编自李国辉《人民币国际化: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东南亚区域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货币统一过程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钱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嘉庆、道光年间,钱铺、钱庄印行钱票已经很普遍。商人们创立了从事消费信用的机构当铺、对贫民放印予钱的印局、专门从事钱银兑换业务的钱庄。清代前期的钱铺、钱庄,其主要业务是兑换,后来增加了存贷款业务。钱庄放款的对象,有私人生活性贷款,也有工商业贷款。钱庄票号运用分支号众多的优点,不需要往返运现。金融机构在资本金之外,附设一部分比较灵活的资本以保证资本金在经营中的完整性,借以控制经营风险。为了规范各地钱业的发展,乾隆帝特指令各省督抚仿照京城办法,约束经纪,规范钱市。乾隆年间,京师(北京)已经流行钱票(兑换券)。为了保证兑换券不被造假票者冒领款项,票号创造了一种严密的票据密押制度。

——摘编自张念瑜《清代的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外商先后在中国开设银行,这些银行在华洋贸易、对华贷款、证券、保险等业务方面,确立了主导性甚至垄断性的地位,给中国本土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甲午之役后,浩大的军费开支尤其是巨大的赔款负担,使得清政府上下意识到,单凭财政手段和传统的金融模式,已经无法维系财经运作,必须从币制金融领域探寻变法自强大计。自1895年清廷发布令各省筹拟变法自强的上谕之后,不断有奏折论及设立新式银行。1896年,洋务企业重要代表盛宣怀在《条陈自强大计折》中,具体提出了设立“商办银行”的主张,并积极与总理衙门、军机处等重要官员进行沟通,最后获得奏准设立。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成立。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5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在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对私营金融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改造。对于资产大于负债的行庄,清理资产,将其并入公私合营银行,取消原名号;对于资不抵债的行庄,则予以淘汰,令其停业清理;对于自愿停业转业的行庄则予以批准,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经过半年的合并与改造,到1952年底,改造基本完成,国家实际接管了拥有300多机构、19000余名职工、10000亿元存款、5000亿元贷款、16000亿元资产的私营金融业。至此,私营行庄不复存在。金融业成为我国第一个完成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部门。

——摘编自武力《建国初期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银行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对私营金融业改造的特点,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2023-03-0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联盟2023届高三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货币演变表

时间

法定货币

概况

洪武元年(1368)至洪武七年(1374

铜钱

铸大中通宝、洪武通宝,商贾多用钞,民间通行各类货币

洪武八年(1375)至宣德十年(1435

纸钞

大明宝钞,政府先后禁钱和严禁金银交易

正统元年(1436)至嘉靖初年

银、钱、钞兼用

银、钱、钞三类平衡、银本位制

嘉靖以后

白银

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并在民间开始通用

——摘编自孙良玉《试论明代的白银货币化》

材料二   近代中国实行的是银、铜平行本位的货币制度,在大宗贸易中一般用银两或银元计价,日常生活中则多用银元、铜元或制钱计价。铜元和制钱不是辅币。在上海、汉口、天津等通商口岸实行专供记账汇兑等计算上用之虚银两者,为民间所私定,视若本位货币。河南开封,银两有三种标准:汴平、二六库平和二二库平。禹县也有三种银两标准:禹平、禹会平和钱平。外国银行进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发行各自国家的纸币。中国本国的国家银行、民营商业银行、地方银行,甚至某些区域的钱庄店铺也发行纸币。政府在全国通行使用的银两单位也有几种,各种银两单位标准不一,需要相互折算。

——摘编自杜恂诚《近代中国货币市场的整合与分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同时,各地党组织发动群众反对银元金钞投机的斗争,同时还公布了金银外币管理办法,宣布禁止金银外币自由流通,并由中国人民银行举办折实存款,挂牌收兑金银外币。在上海,封闭了金银外币投机大本营证券大楼,并将操纵市场、破坏金融的首恶分子200余人逮捕法办。

——摘编自吴承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和近代中国货币使用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货币政策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明代以来中国货币演变的主要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4年,北京政府公布了《国币条例》,规定本位币为银元,其正面铸有袁世凯肖像及铸造年份,背面铸有嘉禾花纹及“一圆”字样,俗称“袁大头”。该币币型划一,重量成色又都严格按照规定铸造,所以全国各地通行无阻。虽穷乡僻壤也可见其踪迹,并逐步排斥了外国银元。1927年北伐胜利后,因民众厌恶袁世凯,所以停铸袁头币,改铸“中山开国纪念币”,称为“孙币”或“船洋”。正面为孙中山半身头像,背面有帆船图案。从此,“袁头币”与“船洋”同时流通,其他中外银元逐渐退出流通。但在实际流通领域中,银两制度仍继续存在,国际收支和国内大笔交易还用银两记账,而实际支付多用银元。货币的不统一严重阻碍着国内商品的流通,反为外货倾销提供了可乘之机,社会各界纷纷要求“废两改元”。19333月,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废两改元”。规定自4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契约票据的订立、一切交易的进行,“须一律改为银币,不得再用银两”。持有银两者需按规定交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币。至此,“废两改元”完成,经历了400余年的银两制度,从此退出货币行列。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政府货币“废两改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货币“废两改元”意义。
2021-04-12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21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8年,在总结了前两次铸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汉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钱文五铢,重如其文,标准重量为4克。五铢钱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圆形方孔,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四周有麻,是一种轻重大小适度的铜质钱币。汉武帝还将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收归中央政府。汉武帝铸行五铢钱,是我国货币史上ー次里程碑式的改革。自此一直到唐朝初期,五铢钱流行了七百三十九年,形成了中国货币史上罕见的五铢钱体制时期。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铸币权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法宝,并一直影响到近代。

——摘编自汪锡鹏《货币千年载春秋——从中国货币发展史看历史人物的功过》

材料二 我国虽是一个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但同时也是一个“早熟的文明产儿”,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北宋时期,各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对纸币这种飞跃性货币的适应也会有不同…宋代商品经济中掺杂者大量土地兼并下农民因破产而“含本逐末”寻求出路的因素,造成货币流通手段改革的大大提前…宋廷虽曾多次制定法律,试图确保纸币的流通,却在实际上未曾真正办到,货币政策朝令夕改,统治者发行官方纸币沿着有本金到少本金直至滥发无度演进,在有限地域内的流通很不稳定。

——摘编自李琳莎《论中国早期纸币的盛行及衰落——北宋交子在货币史上的短暂ー现》

材料三 明初用金银交易,白银不是合法货币。从427件徽州土地买卖契约文书中,我们可看到民间用白银的真实记载。由于当时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宝钞泛成灾,贬值极快,人民纷纷弃之…洪武到建文时期的宝钞,已经显示了其迅速衰落的迹象,白银货币化趋势已经出现。明后期、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白银货币化过程实际上是与一系列官方赋役改革过程重合在一起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也是一系列赋役改革推而广之的过程。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一个研究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所铸五铢钱的特点及铸造五铢钱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纸币兴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货币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