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货币推动着经济发展,又影响政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六国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之类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秦朝的统一货币有两种:黄金为上 币,用镒(二十两)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 4 世纪左右,罗马开始官铸钱币。原始的铜钱重 1 罗马磅, 其余铜钱则为 1 磅的倍数或分数。银币最初只是罗马人为了意大利南部的军事和 商业需要而铸造的,价值达 2 个达拉克姆。公元前 269 年,罗马实行新的货币制度。这种新的货币体系包括银币(第那流斯)和铜币(阿斯),一个银币值 10 个铜币。

——摘自《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 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 1935 年11 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 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 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地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且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 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 年,法币发行总额不过 14 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 5 千亿 元;到 1947 年 4 月,发行额又增至 16 万亿元以上;1948 年,法币发行额竟达 660 万亿元以上,等于 1937 年的 47 万倍,物价上涨了 3492 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摘编自姚会元《中国货币银行》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秦朝货币的共同之处。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和主要措施,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系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扶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的。

——摘编自【美】《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二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材料三   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二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前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经济体制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图


材料二   1935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法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集中钞票发行权。

(二)国内“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

(三)废除银本位制,白银收归国有。

(四)规定法币不能兑现(银)。但可在指定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与英镑实行固定汇价……英美等主要国家对于法币改革采取支持的态度。而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编自姚会元《“法币”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199911日在欧盟范围内正式发行的欧元是具有独立性和法定货币地位的超国家性质的货币。欧元七种面值的纸币,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正面为门窗,背面是桥的设计方式。拱门和窗户图案象征着开放和合作的精神,桥形建筑代表着欧洲国家之间以及欧洲与世界的合作与沟通。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元诞生的积极影响。
4 .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折射出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初社会经济极端凋敝,物资异常匮乏,通货膨胀严重,社会上货币供应量不足,要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增加货币供应量。汉初允许民间铸钱,从铜矿开采、冶炼到钱币铸造,全部由私人资本投入。代替了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对政府而言无疑是减轻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汉武帝时期,将原来社会上流通的各种钱币全部运抵京师销毁重铸,并将主要的铸币材料铜,由国家垄断,民间不得开采,从根本上杜绝了民间的私铸。

——摘编自高良荃、赵光怀《汉初货币政策与汉初政治》

材料三   公元965年,宋朝占领后蜀,将当地的大量铜钱作为"上供",运往宋都开封,同时铸造铁钱换取民间的铜钱,将铁钱作为四川地区的主要货币。而铁钱的价值远不如铜钱,如买一匹布需要铁钱两万,重约500斤。四川多山,人们出行不易,如此沉重的货币,带来极大的交割困难。不得已的情况下,人们将铁钱统一存放起来,以铁钱的存放凭证来进行交割。公元1011年,成都十六家富商订立契约,联合创立了世界首家发行货币的私人金融机构"交子铺",开始发行信用纸币"交子"。

——摘编自黄加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与社会兴衰》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前期货币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四川地区发行"交子"的原因。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五代十国流通的货币主要是唐代的铜钱。当时销熔铜钱以铸铜器出售的行为屡禁而不止。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又都使用中原的铜钱,政府屡禁输出也无效。现钱缺乏导致现钱增值的情况持续到宋朝。

后晋采取“无问公私,应有铜者并许铸钱”的政策,后来禁止私铸铜钱,只许官铸钱。后周世宗“采铜兴冶,立监铸钱”,“除朝廷法物、军器官物、寺观内物外”,其他铜制品都用来熔铸铜钱。十国大都也铸钱,据《文献通考》称:“诸国割据者,江南(南唐)曰唐国通宝,又别铸如唐制而篆文,其后铸铁钱”;“两浙(吴越)河东(北汉)自铸铜钱,亦如唐制;西川(前、后蜀)湖南(楚)福建(闽)皆用铁钱与铜钱兼行,湖南文曰乾封泉宝”;“商旅出境,无所用之,皆易他货而去,故能以境内之物易天下百货,国以富饶”。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五代十国现钱缺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代十国货币改革的特点。
2019-03-2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云南省2019届高三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正德以后,欧洲殖民者东来,中国优良的手工业品不断地运往欧洲市场。欧洲殖民者为了支付与中国贸易的差额,运进了大量的白银,这就使正德以后的银币使用较前普遍,到了嘉靖四十一年,全国班匠普遍征银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政府就废止了双轨办法,一律以银代役。该年工部题准:“行各司府,自本年春季为始,将该年班匠(工匠)通行征价类解,不许私自赴部投当.仍备将各司府人匠总数查出,某州县额设若干名,以旧规四年一班,每班征银一两八钱,分为四年,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淘金人纷纷涌向德国境内的金银矿山,尽管许多矿山已经资源枯竭,但仍然拼命挖掘。1460~1530年间,中欧的银产量增加了5倍以上。除了争取更多的对外贸易顺差和搜刮金银器皿,并把它们熔化及鼓励开采金银矿外,政府还设法让金银铸币的成色降低。16世纪前半期,英国就采取了这种做法,使英国硬币的含银量在短短的8年内(1551年)跌到接近原来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一切正如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一文中指出:“在15世纪末,货币已经把封建制度破坏和从内部侵蚀到何种程度,从西欧在这一时期被黄金热所迷这一点看得很清楚。”

——据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后期“一律以银代役”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市场中的金银流通状况。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洪武八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在发行时就以法律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治罪。但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明代银本位制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无法根本解决白银的供求矛盾,是历史的机遇促成了白银货币化切实可行。

——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等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内货币市场极为混乱,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铸币以及各式各样的纸币等等。美国罗斯福总统于1934年6月实施“白银”政策,规定白银实行国有,大幅度提高银价,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始于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其中规定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摘编自互联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白银货币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演变的差异,并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2018-04-1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材料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隋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新钱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唐王朝还严刑禁止盗铸,犯者处死,家口没官。开元通宝钱被认为”’轻重大小最为折中”,便于流通,所以一直到高宗乾封前,新钱流通很稳定。但是,私铸问题未能禁绝,而且日益严重,恶钱转多。故乾封元年(666年),改铸乾封泉宝,重二铢六分,以一当旧钱(开元通宝)十。结果因为它的体积大、重量也大,流通不便,以致“商贾不通,未帛踊贵”,难于使用,不得已又恢复使用开元通宝钱。从高宗乾封到玄宗开元年间,官铸扩大了,但私钱也开始增多,“犯法日蕃”,虽经官府多方禁毁,均无多大效果,严重影响着物价的稳定。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高祖币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高祖币制改革的影响。

2017-03-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四)(b卷)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