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明史·食货志》载:“太祖为吴王,赋税十取一、役法计田出夫。即位之初,定赋役法,一以黄册为准。册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租曰夏税,曰秋粮,凡二等。”明朝中后期改革赋税制度,据《续文献通考卷十六·职役考》载: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顾(雇)役应付……亦革弊之良法。但有司行之有善有不善,是以地方亦间有不称便者”。其“善与不善之处”,河南《封丘县志卷三·田赋志》对此有概括性说明:“监司颁行一条鞭法,规制划一、剔弊省繁,最为得法。久之弊生,以致派银之岁,有多寡也;折地之时,有上下也;钱粮之互,有出入也。种种弊窦,难以枚举。”此外,《获嘉县志卷六·赋役志》引《吴志》云:“按存留项下,皆昔日之徭役也。自一条鞭法俱归入额赋之内。民各输银,官为雇办……然而役因事起,例以时成……皆不能无烦于吾民。”

——摘编自《明史·食货志》《续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赋税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一条鞭法”的“善与不善之处”。
2024-05-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模拟卷(押题卷)历史试题(三)
2 . 下表为民国初年安徽六安金家寨北某铁局(始建于1903年,初由临县商人出资,后被当地士绅接手)年利润估算表。这反映出当时(     
预计年产铁量10万斤
出局前利润(定价—生产成本①)700-800元
金家寨厘局80元
孙家沟厘局100元
蒋家集厘局60元
三河尖②厘局120元
:因铁砂采自私有土地,就地冶炼,按(矿业条例)可免征矿区税和矿产税
注②:三河尖伟炼铁产品集散地,距产地金家寨直线距离100余公里,期间共有1道厘金征收处,按重要征收,单价有所不同。
A.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B.官僚资本主义向基层渗透
C.财税体系改革任重道远D.帝国主义放松了经济侵略
3 . 下图为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
①从秦汉到晚清人均粮食占有量逐渐下降
②生产技术进步影响隋唐至宋元粮食供求
③高产作物使明至清前期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
④赋税制度变革影响了清前期人均粮食占有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是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时期,隋文帝继位后,在人才选举方面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拔举人才,进士这一名称,作为一个考试取士科目则始于隋炀帝,由于狭义的科举是指进士科举,因此,进士科的创设成为科举制起始的标志。唐太宗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进士和明经作为主要的选士科目,在贞观年间得以确立。武则天时期,共取进士454人,人数明显增加,在702年还敕令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 自此武举开始实行。唐玄宗在位期间,人们高度重视科名。因此,科举事务的重要性与考功员外郎职位较轻的矛盾日益突出,唐玄宗决定由礼部掌管科举,这是唐玄宗对科举制进行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隋及唐前期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在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丁为单位征税,每年租二石,调绢两丈及绵三两(或折纳布、麻),服正役20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庸,庸的作用是替代正役,纳庸即不服正役,服正役不纳庸,如在20日以外加派正役,加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算上加派,总计不能超过50日,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2024-01-1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乘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句,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人身束缚逐渐减弱B.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C.土地兼并愈发严重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
2023-11-21更新 | 574次组卷 | 29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如表所示是晚清财税税种占财政收入比重变化情况统计。表格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     

田赋盐课厘金关税
岁入/两比重/%岁入/两比重/%岁入/两比重/%岁入/两比重/%
1842年2958572276498184513413045511
1885年323567684879342281112811708191447276622
1888年332433474275071281013600733182316789230
1894年32669086436737469913286816182252360530
1903年3718778838130500001316252692173053069932
1911年4810134627463123552643187097244313928723
(注:厘金是从清朝晚期开始至中华民国1930年代征收的一种地方商业税)
①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农业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③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④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下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11-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一般高中协作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所示史料均反映明代中后期社会情况。

史料史料   出处
“浙江钱尚书治第时,多役乡人,而砖凳亦取给于彼”明代文林《琅琊漫抄》
“吴中士大夫田连阡陌,受请寄,避徭役,贻累闾里,身殁而子孙为流佣者多矣”明代钱谦益《牧斋初学集》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态度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
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达至太监,太监乃至御前”
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
“是秀才一得出身,即享用无白银田二百亩矣”。“又贫生无力完粮,奏销豁免。诸生中不安分者,每日朔望赴县恳准词十纸,名曰‘乞恩’。又揽富户钱粮,立于自名下隐吞。故生员有‘坐一百走三百’之谣”明代范三廉《云向据目抄》
清代顾公燮《丹午笔记》

材料二   针对一条鞭法,襄阳李公曰:“以各项银差并力差工食合为一处,计银若干数,然后照丁高下,粮多寡,以此银派征之。征毕,则分此以为银差起解,及为官觅力差人之工食也。百姓完此外,无一事矣。法仍宜民哉……”而黄宗羲则说:“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一条鞭法……是银力两差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后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杂役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襄阳李公、黄宗羲对明代中后期税制改革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如表展示了北宋与明朝税收发展变化情况,此变化反映出明朝(     
时间赋税总额农业税商业税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约7070万贯2162万贯4911万贯
明神宗万历初年(公元1574年)约2217万贯1877万贯340万贯
A.商品经济严重衰退B.城市的经济职能减弱
C.国际贸易优势减弱D.经济对农业依赖性加强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10101.069.0
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
玄宗时期322148.7106.6
代宗时期112149.3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2023-06-21更新 | 4145次组卷 | 28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辽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中唐以后,因两税法的实施,政府已不再通过户籍制度对农民迁徙进行严格的控制,一些地区出现了“茶户”“园户”“橘园户”“础户”“卖麸家”“卖菜家”等专业户。据此可知,中唐以后(     
A.农民获得了自由迁徙权B.赋税制度影响区域经济结构
C.两税法推动了坊市分离D.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