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口和耕地是首位的生产资源,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盛衰,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了“户籍相伍”制度,在农民的户籍中增加了年纪和土地占有状况。由于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的北方混乱,引起北方人民大量流亡江南,到达长江流域的总数不少于70万人,滞留山东境内的达20万人。北方农民的南下,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使了南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人口亦有较大增加。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便出现了天下田无荒弃的现象,按“黄册”登记的户口,户达16 052 860,口达60545 812,每户平均3. 77口。康熙五十年时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不存在像前朝那样隐漏户口的情况。

——摘编自叶瑞汶《中国历代人口和耕地走势的分析》

材料二:

说明:隋612年的数据是偏走的,在20多年里耕地增长了36.5亿亩,这个增长速度是不可靠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时期因为处于国家战乱分裂时期,资料记载很少,没有找到比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图表上没有计入。

——摘编自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并说明促使这些特征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历史时期,就“人口、耕地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
2 . 据记载,唐朝的央地财政关系先后经历了唐初期到唐德宗建元元年(618-780年)以租庸调为征税基础的中央集权型财政关系、建元元年到元和四年(780-809年)以两税法为征税基础的地方分权型财政关系、元和四年以后(809-907年)随意调整剩余索取权的“二元”权力格局为基础的央地争权型财政关系。这些变化说明(     
A.唐朝中央集权制的式微B.唐朝两税法施行的弊端
C.唐朝商品经济的大发展D.唐朝藩镇割据问题严重
3 .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材料一   西晋以前,户籍书写于简牍之上。在简牍时代,户籍只记载籍贯、户主及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相互关系、身体状况等主要信息,内容相当简洁。东晋以后户籍的内容日趋复杂化,先祖的仕宦履历、家庭成员的联姻状况以及某些诏书等,均需要在户籍上著录,这些类目无疑大大扩展了户籍的篇幅。同时,自东晋以后,各级政府均藏有户籍,使得通过检籍搜括隐户或检出伪冒士族成为可能。因此,东晋特别是南朝以后,以中央为代表的各级政府检籍频率逐渐增加,这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政府对民间的控制程度。

——摘编自韩树峰《从简到纸:东晋户籍制度的变革》

材料二

乾隆六年

乾隆七年

项目

数字

单位

项目

数字

单位

通计民数现在实有土著人民

1413169

通计民数现在实有土著人民

1417369

较上届册报实增长

4200

编审随粮原额人丁暨改土归流案内勘出人丁

460845

编审随粮原额人丁暨改土归流案内勘出人丁

460845

不加赋盛世滋生人丁

40734

不加赋盛世滋生人丁

49734

不成丁土著男女大口

3124513

不成丁土著男女大口

3164600

较上届册报实增长

40087

不成丁土著男女小口

1764444

不成工土著男女小口

1794754

较上届册报实增长

30310

全省实在人丁户口

5399536

丁口

全省实在人丁户口

5469933

丁口

较上届册报实增长

70397

湖北武昌等十府共辖八州六十县九卫一所民数汇报数字

——摘编自张鑫敏《乾隆朝民数汇报的制度设计及运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晋户籍管理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就“湖北武昌等十府共辖八州六十县九卫一所民数汇报数字”表提取两条信息并予以解读。
4 . 下表是明朝中后期苏州府不同年份、部分州县丁银(徭役折银)和地银(田赋银)所占比例变化情况的记载:
常州吴县常熟嘉定崇明
丁银地银丁银地银丁银地银丁银地银丁银地银
153824.2266.9229.6746.495.3284.6813.4886.511.6598.32
161726.4373.5733.0866.9210.9489.0701000100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人地矛盾的加剧B.外来白银的流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D.经济重心的南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