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口和耕地是首位的生产资源,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盛衰,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了“户籍相伍”制度,在农民的户籍中增加了年纪和土地占有状况。由于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的北方混乱,引起北方人民大量流亡江南,到达长江流域的总数不少于70万人,滞留山东境内的达20万人。北方农民的南下,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使了南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人口亦有较大增加。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便出现了天下田无荒弃的现象,按“黄册”登记的户口,户达16 052 860,口达60545 812,每户平均3. 77口。康熙五十年时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不存在像前朝那样隐漏户口的情况。

——摘编自叶瑞汶《中国历代人口和耕地走势的分析》

材料二:

说明:隋612年的数据是偏走的,在20多年里耕地增长了36.5亿亩,这个增长速度是不可靠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时期因为处于国家战乱分裂时期,资料记载很少,没有找到比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图表上没有计入。

——摘编自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并说明促使这些特征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历史时期,就“人口、耕地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封建社会,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税收体制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而事实上两税法的出现,则正是当时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旧唐书》记载,(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摘编自沙岚《近十年对唐代两税法的综述》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宗藩体制逐渐瓦解,口岸和海关的设置、管理均被纳入条约体系之下。一方面沿海、沿边、沿江地区近代海关不断扩展,另一方面固有的国内常关因从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国内市场统一等需要而日遭诟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外声明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对内统一财政,实行裁厘。1928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1931年,为民族经济服务的中国近代化海关体系终于完全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古代海关的起源、布局与体系演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及实施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关税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2022-08-05更新 | 46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求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计帐文书记载,在西魏的均田制下,课税户分为上、中、下三等,调的负担一样,租有所区别、上户一夫一妇纳租四石,下户两石。户内如有丁婢、耕牛,相应增加租调。这反映出西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的根本出发点是
A.调整土地关系B.缓和社会矛盾
C.方便政府征收租调D.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正式设置公廨本钱,由各州令史经营,日捉钱令史,“以番官贸易取息,计员多少为月料”,就是以番官高利贷来补充在京官员的俸禄。据《唐会要》记载,国家给每一个捉钱令史放贷四十贯至五十贯的本钱(合四万到五万钱),每月应缴纳利息四千文,这样,年息是本金的百分之百。开元十八年(730年)后公廨本钱固定下来,并普及全国,范围更为广阔,名目也更繁多,甚至在“祠祭及蕃夷赐宴”和“资助公厨”等开支上,也可用放高利贷以补不足。捉钱令史多出身“市井子孙”,或者是些没落子弟和无赖之徒,这些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但只要他们每年“送利不违”,就可以“年满受职”进入仕途。元和十年(815年)以后,高利贷剥削有增无减,“收利数多,破产者众”“在于平民,已为重赋”,结果“富人乘以为奸,可督者私之,外以逋官钱迫蹙闾里,民不堪其扰”,使唐王朝的固有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据薛英群《略谈敦煌地志文书中的公廨本钱》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设置的公廨本钱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设置公廨本钱的弊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