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统一后,清政府即派人前往江浙和闽粤,察看沿海情况,以定可否开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取消禁海令,第二年(1685年)于广州、漳州(厦门)宁波和镇江的云台山四处分别设置了粤、闽、浙、江四个海关。在行政上,各海关属户部管理,海关监督直接向户部和皇帝负责。《粤海关志》上说:“天下海关,在福建者辖以将军。在浙江、江苏者辖以巡抚,惟广东粤海关专设监督,诚重其任也。”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第五卷)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1845-1850),广州输出的茶叶由7600万磅下降到5500万磅,生丝由6800包下降到4300包。进口的棉花由7700万磅下降到6400万磅。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进口的美国商船由93只下降到70只。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材料三   在接管旧海关的基础上,194912月政务院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试行组织条例》,19501月发布《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同年12月又发布《关于设立海关的原则和调整全国海关机构的指示》。195111月,政府取消了各地口岸私营的(包括外国人办的)公证及检验机构,由国家商检及公证机构统一负责对外贸易的公证及检验。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设置海关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广州海关地位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我国加强海关管理的意义。
2 . 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变化:唐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____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____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标准:每户按________缴纳户税,按____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时间:一年分________两次纳税。
(4)评价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____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____的人身控制。
2023-08-2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统编版一轮通史版课时夯基专题练-中国古代史2-2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由于战祸,到处向人民征收赋税,逼迫催促索求,也没有固定标准,官吏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没有限度。百姓因不堪忍受而大多逃亡为浮户,留在本地的百无四五。建中元年(780),杨炎向德宗建议并实行了“两税法”。“凡百役之费,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实行两税法“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改革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1798年英法战争时,英国为筹措战争经费,开征临时性质的综合所得税,但未能实现。1803年对拿破仑军队开战时,制定新的所得税法,1815年废止。1842年英国再度引入个人所得税,因遭到民众反对而时兴时废,直到1874年才成为固定税制。这一时期,西方各国也相继效仿开征个人所得税。进入20世纪,英国个人所得税仍与政府年度预算一样,需要议会每年以法案来确立。

——摘编自张艳霞、王方东《西方个人所得税法的起源及其发展》

材料二   1911年,为应对日趋恶化的财政状况,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后起草了《所得税章程》,但未能真正实施。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亦未能实施。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实行低工资、广就业的政策,中央政府曾多次研究个人所得税,但最终仍没有开征。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1986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初步形成三税并存的特殊格局。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全面改革个人所得税,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比较完整、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此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多次修订完善。

——摘编自赵仁平、杨瑞《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历史与功能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个人所得税法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变迁过程,并指出其各阶段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外个人所得税法的变迁,谈谈你的认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到建中元年(2780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

两税法改变了租税徭役据丁口征收,租税徭役多落到贫苦的劳动群众头上的做法,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它奠定了宋代以后两税法的基础,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一件大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税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两税法反映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部尚书管理日常财政事务,但多数时间是扮演着皇帝的财政顾问的角色。没有皇帝的同意,他们无法行事。包括都御史、各部尚书以及地方的巡抚、总督等官员——即使没有财政专长,也非其职责所在——都可以对财政事务提出建议和批评。

地方上绝大多数税收存留起来用来供应当地的军镇,少部分运到京师。户部只起解运银两的簿记职能,其他各部的所有收入、开支及结余均由自己控制,户部无权管理。户部掌握下的太仓库“岁收入”仅占全国全部税收的12%,其中大部分收入被运往北方边镇,余下的用来支付朝官的俸禄、京营的军饷和几个宫廷机构的维持费用。

由于名义税率过低,导致公共投入非常小,而且财政收入的紧张造成官员的俸禄过低,以至于官员贪墨横行,在税收之外任意课征。

——摘编自黄仁宇《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材料二   17世纪末,英国政府在任命经济官员时,会更多地考虑使用那些有才干的专业人士。另外,改进的政府统计数据开始成为制定政策时的重要参考。从1679年起,政府规定包税人(税收承包人)必须出示全部详细账目,废除了关税和消费税的承包制度。同时,设立了税务专员、劳资协商委员会专员、公共会计专员等行政职位。

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后,18世纪的英国已成功地建立起一套稳健的公共财政体系,这时没有任何特权群体可以免税,没有税收承包人,不准出售公共职位。税收的政治合法性在国会控制下得到了保证。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16世纪明朝和17-18世纪英国财税制度的特点。
(2)结合所学,概括上述时期中、英财税制度各自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中英两国不同财税制度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银锭,内錾刻铭文:“广东广州府顺德县征收正德拾年(1515年)分秋粮解京银壹锭重伍拾两耗银贰两伍钱折米贰百石提调官知县丘道隆该吏杨誉解户罗雍银匠杨宽”。“铭文”反映的赋税征收制度实行的背景是
A.政府推行募役法B.白银逐渐货币化
C.“一条鞭法”的推行D.“摊丁入亩”改革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炀帝继位后,承高祖(隋文帝)和平之后,法网疏阔,户口多有遗漏。有的人已经成年,仍说还小;有的人还未年老,就已被免除了赋税。裴蕴向皇帝提议“大索貌阅”(一个个目测)。如有一人情况不属实,那么有关官员就要被解职,乡正和里长都要被流放到远方。又允许百姓互相检举,如纠察到一个谎报年龄的壮丁,就让被纠察的那一家世世代代为他交税和代他做劳役。大业五年(609年),诸郡统计新增加壮丁243000,新登记在簿的人口达641500

——据《隋书.裴蕴传》

材料二   鱼鳞图册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历代统治者视土地为人民的衣食之本,国家财富的源泉”,势必丈量土地,编造籍册。鱼鳞图册在宋元两代均未能普及,“而明祖,则能剑及覆及,竭全力以赴之。故鱼鳞图册独著于明,至清代政府仍沿袭之”。明代鱼鳞图册的形式比较规范,“田地以丘相挨,如鱼鳞之相比,或官或民,或高或圩,或肥或瘠,或山或荡,逐图细注,而业主姓名随之,年月买卖,则年有开注”。

——据赵彦昌、黄娜《鱼鳞图册变迁考》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大索貌阅”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鱼鳞图册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9 . 宋以后,国家的赋役制度开始明显变化,趋势是以人丁为主转为以田亩为主,将各种劳役也转向田亩,与田赋一并征收。推动这一变迁的重要经济背景是
A.租佃制的发展B.土地兼并的加剧
C.人地矛盾突出D.封建国家的财政危机
10 . 阅读以上两税法的背景资料,并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资料: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徒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 226

材料一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身为宰相)《翰苑集》卷 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 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 2《重赋》

材料二 今天看来,杨炎创行的两税法的确有着界标性的意义:

其一,征收对象面扩大了。即使不增加每户每亩的税额,国家的收入也会增加,这便从大背景上减缓了中下层平民的税役负担。

其二,更主要的,是改变了租庸调征收以人丁为本的方式,实行以土地为依据征税的新方法。地税是履亩而税,户税虽然按户征派,但分户等高下,户等又依据资产主要是王地多少来划分,事实上也是依据地亩而征;分夏、秋两次征收,以适应当时大部分地区普及二作制的情况,也反映出两税与地亩的密切关系。这个变化是由于均田制崩波后各民户土地占有不均,并且悬殊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导致的,杨炎的主观目的是保证税收的顺利实现,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科税由人丁转向地亩间接地松弛了官府对人丁的人身控制,也不仅仅是因为改变了以往各民户占有土地数量不同而租调无差别地征收的弊病, 使中下层农民减轻了负担,使税收趋向合理化,这只是对当时的积极作用;更应看到的是, 按地亩征税顺应了税制发展的历史趋势,结束了汉末以来赋役制度的混乱状态,并为宋代以后的税制理顺了方向。

——曹大为、赵世瑜等《中国大通史》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两税法不同看法的认识?(逻辑清晰,史论充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