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214 题号:1381030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部尚书管理日常财政事务,但多数时间是扮演着皇帝的财政顾问的角色。没有皇帝的同意,他们无法行事。包括都御史、各部尚书以及地方的巡抚、总督等官员——即使没有财政专长,也非其职责所在——都可以对财政事务提出建议和批评。

地方上绝大多数税收存留起来用来供应当地的军镇,少部分运到京师。户部只起解运银两的簿记职能,其他各部的所有收入、开支及结余均由自己控制,户部无权管理。户部掌握下的太仓库“岁收入”仅占全国全部税收的12%,其中大部分收入被运往北方边镇,余下的用来支付朝官的俸禄、京营的军饷和几个宫廷机构的维持费用。

由于名义税率过低,导致公共投入非常小,而且财政收入的紧张造成官员的俸禄过低,以至于官员贪墨横行,在税收之外任意课征。

——摘编自黄仁宇《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材料二   17世纪末,英国政府在任命经济官员时,会更多地考虑使用那些有才干的专业人士。另外,改进的政府统计数据开始成为制定政策时的重要参考。从1679年起,政府规定包税人(税收承包人)必须出示全部详细账目,废除了关税和消费税的承包制度。同时,设立了税务专员、劳资协商委员会专员、公共会计专员等行政职位。

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后,18世纪的英国已成功地建立起一套稳健的公共财政体系,这时没有任何特权群体可以免税,没有税收承包人,不准出售公共职位。税收的政治合法性在国会控制下得到了保证。

——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16世纪明朝和17-18世纪英国财税制度的特点。
(2)结合所学,概括上述时期中、英财税制度各自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中英两国不同财税制度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所示史料均反映明代中后期社会情况。

史料史料   出处
“浙江钱尚书治第时,多役乡人,而砖凳亦取给于彼”明代文林《琅琊漫抄》
“吴中士大夫田连阡陌,受请寄,避徭役,贻累闾里,身殁而子孙为流佣者多矣”明代钱谦益《牧斋初学集》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态度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
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达至太监,太监乃至御前”
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
“是秀才一得出身,即享用无白银田二百亩矣”。“又贫生无力完粮,奏销豁免。诸生中不安分者,每日朔望赴县恳准词十纸,名曰‘乞恩’。又揽富户钱粮,立于自名下隐吞。故生员有‘坐一百走三百’之谣”明代范三廉《云向据目抄》
清代顾公燮《丹午笔记》

材料二   针对一条鞭法,襄阳李公曰:“以各项银差并力差工食合为一处,计银若干数,然后照丁高下,粮多寡,以此银派征之。征毕,则分此以为银差起解,及为官觅力差人之工食也。百姓完此外,无一事矣。法仍宜民哉……”而黄宗羲则说:“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一条鞭法……是银力两差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后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杂役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襄阳李公、黄宗羲对明代中后期税制改革的看法。
2023-11-16更新 | 1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史料出处类别
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记》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遣使者振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
地结三年假田与贫民,贷种、食《汉书•宣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
初元元年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汉书•元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
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
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
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
康熙三十七年江南海州等九州县水灾发常平仓谷
康熙四十二年山东济南水灾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钱、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整理

材料二对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见得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摘自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并说明国家农贷不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状态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2017-10-31更新 | 20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10101.069.0
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
玄宗时期322148.7106.6
代宗时期112149.3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2023-06-21更新 | 41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